德国总理默茨的飞机还没到达中国,中国上千吨稀土已先抵达汉堡港,结果德国经济部立刻叫停中企收购芯片厂,时间差不到48小时。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德企主动放弃使用中企涡轮机,这就避免默茨不惹毛中国?) 在德国总理默茨访华前夕,发生了一件堪称魔幻现实主义的事。 短短两日之间,德国先是迎来千吨中国稀土“及时雨”,解其急需之困;转瞬又亲手叫停一家中资企业对本国芯片厂的收购之举,态度转变令人咋舌。 这操作看起来精神分裂,但其实藏着德国对华关系的新密码。它不是简单的亲近或疏远,而是一种经过精密算计的“选择性耦合”:在物质层面,我离不开你;但在技术高地,我得防着你。 咱们先弄明白,德国为啥对那船稀土这么看重。 这是因为德国经济的关键命脉与高端制造业紧密相连。高端制造对德国经济而言,就像梁柱支撑广厦一般,是其经济稳健发展与繁荣的坚实支柱。 无论是路上跑的大众、宝马,还是发电用的西门子风机,想在新能源时代继续领跑,都绕不开稀土这个关键原料。 尤其是汽车产业,正在玩命地向电动化转型,而驱动电机的核心磁铁,没稀土根本造不出来。 所以,当这上千吨稀土在德国供应链告急时抵达汉堡港,那感觉不亚于雪中送炭,是实实在在的“准时支持”,稳住了德国工业的阵脚。 中国不只是全球最大稀土出口国,还攥着价格与技术的关键王牌。这种几乎无法替代的依赖,像一股巨大的引力,把德国的实体经济和中国的供应链牢牢绑在了一起。 想脱钩?制造业定当首当其冲表示反对。制造业作为经济基石,牵一发而动全身,这般脱钩之举,实难顺遂,其又怎会应允? 然而,镜头一转,到了芯片领域,德国的态度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面对中资收购埃尔默斯(Elmos)汽车芯片厂之计划,德国经济部径直亮起红牌。其理由简洁明了,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断此次收购进程。 这可不是小题大做。在今天,芯片就是工业的“粮食”,是决定未来谁主沉浮的战略制高点。德国怕的,就是在核心技术上被别人“卡脖子”,丢掉战略主动权。 这背后,是德国政府“去风险化”战略的清晰落地,目的就是减少对任何一方的“单方面依赖”。 说白了,德国希望在芯片、电池这些关键赛道上,建立自己的技术护城河。所以,这次收购被拒,等于德国在大声宣布:技术主权,优先! 德国这种“又要、又要”的心态,其实不是孤例,而是整个世界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过去几十年那种“效率优先、蒙眼狂奔”的全球化已经踩下刹车,现在大家玩的是“安全优先、谨慎博弈”。 国家安全、战略考量这些词,已经渗透到每一笔交易的背后,经济和政治搅在了一起,再也分不清了。 这套新玩法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动力。一方面,我们在稀土、电池等领域的优势,成了重要的谈判筹码。 但另一方面,技术上的短板也会面临更严密的封锁。这等于是在倒逼我们必须加快自主创新的脚步,把话语权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 所以,德国这一拉一推的“选择性耦合”,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在适应全球新规则的长期策略。 如何在依赖与自主之间走好钢丝,将深刻定义未来中德,乃至中欧关系的走向。
中国刚刚把上千吨稀土装船运往德国,结果德国方面突然“变卦”,以安全为由暂停项目合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