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小米挖来这个兰博基尼设计师Fabian,表面看是“补设计短板”,往深了说,就

康安说汽车啦 2025-09-05 12:27:16

其实小米挖来这个兰博基尼设计师Fabian,表面看是“补设计短板”,往深了说,就是中国汽车设计现在卡在那道坎上的一个具体反应——到底是啃透西方的“底”,还是自己建一套“东方秩序”?这事儿特别像我们看日本当年做汽车,一开始也学欧美,但后来能把东方元素融合西方的价值体系做成自己的标签,融会贯通而不是硬抄,把西方的逻辑嚼碎,再输出自己的品牌生活方式。

其实设计这个话题很难聊的,我也不一定聊的好,这个话题我其实想引用一些我对艺术和音乐的一个世界观,毕竟艺术都是相通的,我平常喜欢弹钢琴,我弹了将近30年钢琴,我深知12平均律不是唯一标准,但从世界范围内,我们很难用五声调式去撼动12平均律,就像汽车设计里那些诸如“黄金分割”“溜背线条”等等的专业术语,本质上是西方工业文明历经数学和工程淬炼出来的体系,跟巴赫那套体系一样,是被历史和技术逐渐铸成了“标准答案”。那么如果短期内汽车设计无法感动西方建立在数学与物理学体系之上的审美,我们就要去看如何借势。

你看作曲家殷承宗改的《黄河》钢琴协奏曲,整体是用西方乐器来演绎中国思想,第三乐章,开头的竹笛,第四乐章行军的琵琶,都有非常好的色彩效果与结构主线,尤其是前者,他并不是把竹笛当装饰贴上去,是让它扛旋律,用交响乐的“壳”装东方的“魂”——这才是巧劲。

小米找Fabian,我猜不是让他照搬兰博基尼的“凶”,而是想让他把超跑设计里的科学感,比如在电动车时代,空气动力学怎么服务造型的同时兼顾动力的凸显,肌肉的力量感不再依托排气,那么该依托什么?材料怎么兼顾美和实用,等等,这些话题,这位设计达人有自己的看法和调性,把这些优秀的东西给带过来,这是西方的“工具”;但真正的内核,得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比如新能源汽车没了发动机,车身架构能玩出什么新花样?内饰空间如果不想学西方的那种“驾驶舱包围感”,而是搞点东方的“通透感”“留白感”?还有数字体验,我们玩多屏交互、智能语音比谁都溜,这本来就是我们的优势,怎么把这些揉进设计里,而不是简单加个大屏?

现在市面上不是有群人,买进口车说不出好在哪,就觉得“外国的设计就是高级”——这不是他们的问题,是过去几十年西方审美把“标准”建在了我们脑子里,就像当年西方音乐借着坚船利炮传过来,我们先入为主觉得那才是“正经音乐”。但现在不一样了,新能源是个变数:西方的经典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中国汽车尤其是新能源的影响。车身比例的架构变了,等于给了我们一个“重画图纸”的机会。

从友邦角度来看,比如韩国现代,当年也模仿奔驰,后来能搞成一套自己的风格,甚至反过来给BBA做设计,不是因为它比西方更懂“美”,是它找到了自己的“切入点”——比如把自己所理解的韵味揉进汽车里。我们现在缺的不是技术,是把“东方感知”变成设计语言的能力,或者说,我们现在处在一个设计变革期,用西方的“技术逻辑”比如Fabian会带来更好的空气动力学、材料学的工程观点,再结合我们的“生活逻辑”比如东方的空间观、数字习惯等等吧。

当然,现在对于整个设计艺术界去谈“自建东方秩序”还早,毕竟多数人还是觉得“中国设计没到那份上”,但新能源汽车这个细分来说,老王倒是认为世界让给了中国一个缺口——就像当年日本借着战后重建的机会,把“经济型汽车”做成自己的标签,那个时候美国人可没有当年日本的那种经济节能的认知结果在石油危机中被日本车抢了很大一部分市场。

我们现在有电池技术、有数字优势,再加上类似Fabian这类能把西方设计底层逻辑讲清楚的专业人才,说不定能绕开模仿的坑。关键不是非要做中西方对立,而是找到我们自己的“设计意义”:不是为了“像谁”,是为了“适合谁”——适合中国人的用车习惯,适合我们对“空间”“智能”“文化感”的需求,到最后,让别人觉得“哦,原来汽车还能这么设计,这是中国的方式”。

其实设计这事儿,跟艺术一样,到最后拼的不是比例对不对,而是能不能打动人。西方设计打动人的是“力量感”“科技感”,那是他们的文化根脉与认知输出;我们能不能用“通透感”“亲切感”“智能感”打动人?并且来一波我们中国文化甚至文明的输出?我觉得完全可以!

Fabian来小米,可能就是帮我们把“技术关”过了,剩下的“文化关”,还得我们自己走——就像《黄河》这首钢琴协奏曲,已经变成世界级别的作品了,显然也能让西方人也听得懂,不是因为它像贝多芬,是因为它有自己的“情绪”,那种属于中国的、东方的情绪。汽车设计也一样,最后能让世界认的,不是“像兰博基尼”,而是内化之后的世界级作品。

0 阅读:0
康安说汽车啦

康安说汽车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