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的阅兵,法媒非常不高兴!法媒声称,北京大阅兵,西方收到中国发出的警告!9

鉴清评趣 2025-09-05 11:37:13

对于我们的阅兵,法媒非常不高兴!法媒声称,北京大阅兵,西方收到中国发出的警告!9 月 4 日,法媒刊文声称,9 月 3 日,中国在北京举行盛大阅兵式,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十年前,中国第一款多弹头分导式洲际导弹 DF-5B 首次亮相;十年后,DF-5C 以单弹头姿态亮相,引起巨大关注。 201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当东风-5B多弹头分导式洲际导弹首次公开亮相时,西方媒体便集体陷入焦虑。这款采用地下井发射、射程覆盖全球的战略武器,因其可携带多枚核弹头的技术突破,被《纽约时报》解读为“中国试图重构世界秩序的信号”。 彼时欧盟外交官卡拉斯甚至断言:“中俄朝正在建立挑战西方主导的国际联盟。”这种将阅兵与地缘政治捆绑的论调,十年后随着DF-5C的登场再度甚嚣尘上。 2025年的阅兵现场,DF-5C以单弹头形态驶过长安街的瞬间,西方情报机构的雷达便开始疯狂闪烁。这款被央视此前披露具备“1小时快速发射能力”的液体燃料导弹,虽未展示多弹头技术,但其15000公里的射程精度误差控制在300米内,足以让任何潜在对手重新计算战略博弈的代价。 法国《世界报》援引匿名消息源称,中国选择此时亮剑,实为回应欧盟对俄制裁牵连中企、美国持续对台军售等挑衅行为。这种将武器展示与具体外交事件直接关联的逻辑,暴露出西方对“中国军事透明度”的深层不信任。 更具戏剧性的是,阅兵式上普京与金正恩的同框亮相,成为西方媒体渲染“中俄朝轴心”的绝佳素材。德国之声刻意忽略中国在阅兵讲话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明确表态,转而强调“中俄未在会晤中提及乌克兰和平”,试图将中国塑造成地区冲突的幕后推手。 这种选择性失明的报道策略,与十年前针对东风-5B的舆论攻势如出一辙——当时西方同样炒作“中国借阅兵拉拢俄罗斯对抗北约”,却对中俄天然气管道协议、联合军演等务实合作闭口不谈。 在这场舆论战背后,真实的数据对比更具说服力。据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分析,中国展示的DF-5C、DF-41等战略武器,其部署速度已超越多数西方国家。以东风-5系列为例,从1980年首次试射成功到2025年形成完整作战体系,中国用45年走完了美苏半个世纪的导弹发展路。 而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酸溜溜地要求“中国点名感谢美国在抗战中的贡献”,则从侧面印证了这种技术突破对传统霸权的心理冲击——当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水平从“追赶者”蜕变为“并跑者”,某些国家习惯性的优越感正面临崩塌危机。 值得玩味的是,国际社会的反应并非铁板一块。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在阅兵后携七箱合作文件访华,柬埔寨军队身着传统筒裙却配备数字化单兵系统的混搭造型,都在传递一个信号: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用务实合作替代意识形态站队。 就连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出现,也暗示着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崛起叙事的部分认可——毕竟,一个连续40年未卷入战争的大国,其军事展示的“警告”意味,或许远不如某些国家动辄挥舞的制裁大棒来得刺眼。 当DF-5C的尾焰划过北京秋日的天空,这场阅兵引发的争论仍在持续。有人看到的是钢铁洪流中的民族自信,有人解读为剑指西方的战略威慑,更有人将其视为多极化世界加速到来的预兆。 但无论如何,一个基本事实不容忽视:中国用十年时间完成从东风-5B到DF-5C的技术迭代,这种“闷声发大财”的发展模式,或许比任何阅兵式上的解说词都更具说服力。 对于这场持续发酵的舆论战,你怎么看?是认为西方媒体过度解读,还是觉得中国确实在传递某种信号?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0 阅读:0

猜你喜欢

鉴清评趣

鉴清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