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中国抓捕的大量间谍,本以为被过洗脑,结果几乎都是主动投靠,更可怕的是这些人基本都在关键岗位,毕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人士,那么他们为何这么做? 以前总觉得间谍离我们很远,要么是电影里被洗脑策反的角色,要么是隐姓埋名的神秘人物。可现在才发现,真正让人揪心的,是那些坐在重要岗位上、拿着高学历,却主动选择背叛的“自己人”。 某科研院所的高级工程师,手上攥着航天领域的核心数据,按说待遇、地位都不差,可他偏偏觉得单位给的奖金不如 “外面” 大方。一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境外某机构的人递了张名片,说能帮他 “把技术转化成真金白银”,张某立马动了心。 回去就偷偷拷贝了未公开的实验参数,用加密邮箱发了过去,第一次就拿到了 5 万美元 “咨询费”。尝到甜头后他更胆大,连正在研发的项目进度都定期同步,直到国安部门找上门,他还嘴硬说 “只是技术交流”,殊不知自己卖的东西,直接关系到航天器的稳定性,真是拿着国家的心血换私房钱。 还有个更离谱的,某部委的科级干部,名校毕业,年轻有为,可总觉得晋升太慢。境外间谍机构摸准了他的心思,先是通过 “猎头” 名义给他推荐 “海外高薪兼职”,又安排人陪他出入高档场所,甚至帮他解决了孩子出国读书的问题。 李某感动得不行,主动把经手的政策草案、会议纪要拍下来传给对方,还美其名曰 “互相帮助”。直到被抓时,他手机里存着几十份涉密文件,光收受的好处就超过 200 万元,真是把公权力当成了自己的 “投名状”。 这些人之所以敢这么干,说白了就是私心太重,把个人利益看得比天还大。国家安全机关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 年破获的间谍案件中,主动投靠境外的占比高达 78%,其中 62% 是拥有硕士以上学历的科研、行政、企业骨干。 他们有的是嫌国内待遇低,被境外的高薪诱惑;有的是晋升不顺心生怨气,想通过这种方式 “报复” 单位;还有的纯粹是虚荣心作祟,觉得能和 “境外人士” 合作很 “有面子”。 就像某高校的经济学教授王某,研究的是宏观经济政策,经常参与政府智库讨论。境外某智库给他抛来橄榄枝,承诺给他颁发 “国际学术奖项”,还邀请他去国外做访问学者。 王某觉得这是提升自己 “国际知名度” 的好机会,主动把参与撰写的政策建议初稿发给对方,美其名曰 “征求学术意见”,完全没意识到这些内容一旦泄露,可能影响国家的经济决策。更可笑的是,他后来发现所谓的 “国际奖项” 根本没人认可,可已经收了对方的资助,想回头都晚了。 还有些人是被 “温水煮青蛙” 式的渗透拉下水的。某合资企业的技术总监赵某,一开始只是帮境外朋友翻译点行业资料,后来对方慢慢让他提供企业的技术参数,还给他安排 “家庭旅游”,报销各种开支。 赵某觉得都是 “朋友间的帮忙”,直到对方让他拷贝公司的核心专利,他才察觉不对劲,可此时自己的银行流水、出行记录都被对方掌握,只能一步步陷进去。数据显示,这类被 “渐进式拉拢” 的案件中,有 80% 的人一开始都觉得 “只是小事,不碍事”,等到发现问题时已经骑虎难下。 更让人忧心的是,这些人大多身处关键岗位,手上掌握的都是实打实的核心资源。某能源企业的规划部主任陈某,主动向境外提供我国的油气管道布局图,导致某重点项目不得不临时调整路线,直接损失超过千万元;某军工企业的研究员刘某,把新型材料的研发数据卖给境外,让我国的科研进度被对方 “抄了近路”。 国家安全机关的统计显示,2022 年至 2024 年,因精英人士泄密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年均增长 15%,涉及国防、能源、金融等多个关键领域。 说穿了,这些人就是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错了地方,总觉得能钻空子、不被发现,却忘了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他们以为境外机构是 “伯乐”,其实人家只是把他们当 “提款机” 和 “传声筒”,一旦没有利用价值,立马就会被抛弃。可等他们明白过来的时候,等待他们的只能是法律的严惩,不仅自己身败名裂,还连累家人蒙羞,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网传果敢同盟军与缅甸政府军于9月2日在腊戌双象酒店就登尼镇的归属问题进行了谈判。
【7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