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吉林大地主戴凤龄,过完60大寿。哪料,他却变卖所有家产,买了几百条枪,率全家57口人抗战。谁知,14年抗战却只剩3口人。 在东北大地,一位年过花甲的富豪,本该安享晚年,却突然抛售田产,购置枪支,携全家投身战场。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家国抉择?当硝烟散尽,一门57口竟只剩3人存活,令人扼腕。 戴凤龄家族的先祖于乾隆年间从山东莱州府掖县逃荒迁至吉林敦化地区。那片土地资源丰富,他们从开垦荒地入手,逐步积累财富。到戴凤龄这一代,家族已拥有数千亩耕地,并在敦化、宁安、官地等地开设百货店、药材铺,以及烧锅、油坊、磨坊、粉坊等多家作坊。 雇佣工人数百人,家中还饲养猪牛马羊和梅花鹿,粮食储备充足,成为当地知名富裕户。戴凤龄经营生意注重信誉,从不通过盘剥他人获利,而是依靠正当贸易致富。他经常资助周边贫困村民,提供种子或资金,赢得乡里认可。 1931年9月,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沈阳,并向吉林推进。敦化地区很快陷入混乱,日军进驻后强征粮食,焚烧村舍,民众流离失所。 几天后,戴凤龄的旧友王德林前来拜访。王德林原在山中聚众,看到日军入侵后组建国民救国军,已在周边开展几场战斗。但部队缺粮少弹,王德林希望戴凤龄提供援助。两人商谈后,戴凤龄决定全力支持。这次国难当前,他召集家人商议,强调保家卫国的重要性。 戴凤龄听王德林讲述救国军战况后,立刻表态相助。他处理掉所有田产、商铺和作坊,先变卖敦化城东的百货店和药材铺,换取银两,又出售宁安的烧锅和油坊,凑齐资金。购枪过程谨慎,通过旧识从黑市获取200多支步枪和汉阳造,还添置手榴弹和子弹。家中原有护院200人,多为猎户出身,熟悉枪械,作为队伍骨干。他利用声望在村中号召青壮年加入,响应者达200多名,他们大都家境贫寒,以打猎为生,手持自家猎枪前来。 队伍扩至400余人,编成独立营,戴凤龄自任营长,长子戴克勤、次子戴克俭、三子戴克吉任连长,四子戴克志等九人任副连长,两个孙子担任警卫。营中妇女负责炊事和护理,儿童传递消息。全营加入国民救国军第五营,又称戴营。 出发时,队伍在沙河沿集合,众人扛枪背包,沿山路向东行进。虽已年过六旬,戴凤龄早年护商时练就双手使枪的本领。部下劝他居后指挥,他拒绝,坚持国家危急,人人上前。开战后,戴营首战宁安外围据点,日军据守碉堡。士兵挥刺刀跃过壕沟,夺下据点,缴获弹药。 接下来,救国军连续作战。第二次打宁安时,天降大雨,泥地湿滑。戴营夜袭城墙,士兵用绳索攀爬,冲入城内。日军仓皇反击,一颗子弹擦过戴凤龄肩头,他裹紧伤口,继续指挥。第三次宁安战斗更激烈,日军增援坦克,炮弹轰鸣。戴营设伏路旁,用手榴弹炸履带,士兵蜂拥而上,撬开车门。戴营还攻克敦化周边据点。 江清战斗中,日军据守山坡。士兵投手榴弹炸毁堡垒。安图一役,天寒地冻,雪地行军。戴营突袭日军营地,夜色中摸近帐篷。这些战斗中,戴营屡建奇功。一次突围战,日军围堵山谷,飞机投弹。士兵利用树林掩护,反击敌机枪。戴凤龄总身先士卒,猎户部下善用地形,设陷阱埋伏,多次打得日军溃退。妇女在后方缝补衣物,熬药救伤,儿童递弹递水。队伍士气高涨,所到之处,日军损失上千。 1933年,日军大举增兵,飞机轰炸,地面围剿。救国军撤至苏联边境。王德林劝戴凤龄越境休整,他拒绝,坚持留在本土。队伍突围时,日军机枪密集,战士用尸体筑掩体,互相拉扯前进。戴营损失百余人,但冲出重围。 戴营加入绥宁反日同盟军,后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继续游击作战。1937年,戴凤龄带三子戴克吉等30余人潜回敦化筹粮,不料遭告密被捕。戴克吉率小队营救,爬墙射杀10多名守卫,但日军援兵赶到,机枪扫射,戴克吉中弹倒地,身边10人相继毙命。日军用铁丝穿戴凤龄锁骨吊起,鲜血滴落,他咒骂不止。 敌人又夹他于两铁板,浇汽油点火,火焰腾起,他从火中高喊口号,直至牺牲。六个儿子陆续阵亡:大子戴克勤腿折被卖,拷问中亡;二子戴克俭掩护转移中弹;四子戴克志重伤沙滩毙命;五子戴克选搏斗牺牲;六子戴克政围困激战弹尽亡。小子遗腹子与两寡妇幸存。1945年日降,戴家57人中54人战死,剩三人见证。 戴凤龄一家的抗日历程,体现了普通民众在国家危难时的担当。他们从富裕生活转向战场牺牲,反映出民族精神的韧性。这种选择源于对家园的守护,而非一时冲动。东北沦陷时期,许多类似家庭投身抵抗,戴家的事迹成为其中典型。他们的付出,推动了抗日力量的壮大,也警示后人珍视和平。 2022年,吉林省政府追认戴家7人为革命烈士,这份迟到的认可,凸显历史正义的持久性。戴凤龄的经历,还提醒人们,财富与地位在国难面前渺小,唯有民族大义永恒。
1942年,一500人的日军骑兵与只有300人的八路军骑兵相遇。敌军官手持望远镜
【6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