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到中方对美去风险,特朗普对中国船只收费,中企集体弃用美港口。 特朗普政府酝酿大半年的对华船只收费政策还没正式实施,美国港口就先感受到了寒意。距离2025年10月14日的计划实施日期还有一个多月,中国航运企业已经用实际行动做出了回应。 把原本跑美国航线的船调去了非洲、南美等地。这种市场自发的调整,不仅让美国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掉了不少,还让特朗普想靠收费振兴本土造船业的算盘落了空。 要说清楚这事儿,得先看看美国造船业的真实家底。现在美国商船总数不足100艘,全球新增造船订单里美国占的份额还不到1%。 不是美国不想造,而是真没这个实力了。这些年美国把重心放在了金融、科技这些赚钱快的行业,造船这种需要大量工人和长期投入的产业早就空心化了。 造船厂要么关门,要么设施老化,熟练工人也跑光了,就算现在想接单,也没人没设备没技术,根本接不住。 特朗普想靠给中国船只加费逼订单回流,就像让小学生去参加奥运会比赛,压根不现实。 中国这边的情况正好相反,全球大半的新船订单都攥在咱们手里。不是靠什么不公平竞争,而是实实在在的性价比和产能优势。 国际航运公司愿意用中国造的船,是因为质量好、价格合理,交货还快。 世界航运理事会早就说过,真要按美国的政策收费,全球98%的船都得交钱,这说明中国造的船早就成了全球航运的主力,不是想换就能随便换掉的。 面对美国的收费政策,中国企业没喊口号也没硬碰硬,而是悄悄调整了航线。中远海运把美国航线上的船调了一部分去非洲和南美,今年上半年这些新兴市场的航线业务增长了不少。 不只是中国公司,连丹麦马士基、瑞士地中海航运这些国际巨头也在这么干。 马士基干脆在巴拿马建了个物流中心,专门开拓拉丁美洲市场,他们的CEO说得很实在,除了美国,其他地方的需求都挺旺。 这些调整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企业根据市场变化做出的理性选择,毕竟做生意谁都不想平白多花钱。 美国港口的冷清已经开始显现。6月份美国主要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同比下降了8.4%,有机构预测全年进口货运量会比去年少5.6%。 洛杉矶港、长滩港这些曾经忙得不可开交的港口,现在不少泊位都空着。更麻烦的是运费,从亚洲到美国西海岸的海运费半年内跌了快六成,船公司宁愿绕远路去非洲拉美,也不想去美国港口多交钱。 这种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的做法,最后把自己的港口搞冷清了,恐怕是特朗普政府没料到的。 受影响的不只是港口,美国农民和零售商也开始着急。大豆、玉米这些农产品出口本来就依赖海运,现在船少了运费涨了,出口成本一下子上去了。 巴西、阿根廷这些竞争对手正趁机抢市场,美国农场主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订单跑掉。零售商更头疼,马上要到圣诞购物季,进货的船却没着落,进货成本涨了不说,还可能断货。 这些压力一层层传上去,难怪美国国内反对收费政策的声音越来越大。 中国港口则忙着开辟新航线。上海港、深圳港今年新增了几十条航线,大多是去非洲、拉美和东南亚的。 山东日照港开通了直航西非的航线,从中国出发五十天就能到尼日利亚的拉各斯港。这些新航线不只是为了躲美国的收费,更是瞄准了新兴市场的增长潜力。 今年上半年中国对非洲进出口增长了14.4%,对中亚增长13.8%,这些实实在在的贸易增长,才是航运企业最看重的。 网友们讨论得挺热闹,有人说这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用市场手段化解贸易摩擦比硬碰硬更聪明。 确实中国企业没有纠结于收费政策本身,而是通过开拓新市场、优化航线布局,把压力变成了转型升级的动力。 这种应对方式既保护了自己的利益,又没给对方留下话柄,展现了成熟的市场智慧。 现在距离美国收费政策实施还有一个多月,特朗普政府已经开始松口,考虑推迟实施或者调整收费标准。 但市场的变化不会轻易逆转,船一旦调去了新航线,再想调回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国际航运格局的这种变化,可能比任何政策都更能决定未来的贸易走向。 毕竟企业追求的是稳定和利润,哪里有需求、哪里成本低,船就会往哪里去。 美国想靠收费重振造船业的想法本身就不切实际。造船业需要完整的产业链和熟练的技术工人,这些不是靠一项政策就能凭空变出来的。 与其花心思给别人加费,不如想想怎么把自己的产业基础打牢。否则就算暂时逼回一些订单,也接不住、做不好,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场围绕港口收费的博弈,说到底是市场规律和行政干预的较量。 中国企业用实际行动证明,在全球化时代,供应链是流动的,哪里营商环境好、哪里有商机,资源就会流向哪里。 特朗普的收费政策最终可能只会加速全球航运业的重新布局,而中国企业已经提前迈出了一步。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资料:想收中国船的钱、培养美国“冠军”船企,还说“没想束缚中国”?·观察者网
“中国造船业要完了?”因为特朗普的命令,现在很多买家都将订单下到了日本,有人说以
【10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