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抗战记忆盼了那么多天的93到了,眼花缭乱的全新国产高技术武器让我这个老军迷

乌龙山伯爵 2025-09-03 10:34:37

我家的抗战记忆盼了那么多天的93到了,眼花缭乱的全新国产高技术武器让我这个老军迷激动不已。

但今天这个日子,我想讲讲一群少年的故事。

80多年过去了,国破山河在的岁月,对那个当年才10来岁的男孩,依然是刻骨铭心的回忆。

1930年代末、1940年代初的苏中地区,日本鬼子来了,随后几年,他们到处烧杀掳掠,用狼狗咬死进步群众,用机枪在“血泪滩”河边扫射老百姓,后来土匪又来了,甚至抓了他的母亲,交不出赎金就打他,很多很多年后,他的眼睛还因此经常泛着血丝,在内心深处,他憋着一股气;

旧社会,能吃上饭比什么都强,小学上到4年级就算“高学历”,叫“高小”。

家境虽然贫寒,但父亲依然供着男孩上着小学,可有一段日子,他发现老师们总是无故消失,最后,平时唤作“洪波”的女老师也不辞而别,再后来,小学干脆停办了。

男孩后来才知道,这些老师都是地下工作者,在课堂上,他们/她们教会了男孩“要抗日、要救国”,那些振聋发聩的话,让他似乎懂了一些。

14岁那年,有“神秘人”找到了这个读过书、能识一点字的男孩,把他带到了老家附近一个破旧的土地庙里。

在那里,他举起拳头,“严守党的秘密,决不叛党,包括自己的父母都不能说”,男孩自此也成为地下工作者,新四军游击队里的“红小鬼”。

那一年是1944年。

裤裆藏雷、手撕鬼子?不存在的。

装作“放羊娃”的男孩唯一的武器,可能就是一个蓝印花布盖着的竹篮,那里面不仅有至关重要的情报,也藏着宣传抗日的单张,让更多的进步青年投身抗日的洪流,成为他一样的人,是男孩的“秘密任务”之一。

个子小、年纪小,不容易被鬼子和伪军抓住,不代表没有危险,没有硝烟的战斗依然惊心动魄。

但他把组织交代的任务做得很好,发动了几十位青年加入进来,这在日寇横行,推行三光政策,敌我对比悬殊,党的地下工作开展十分不易的地方,是何等的凶险和艰难。

直到1945年8月,鬼子投降了,男孩终于随着新四军短枪队去抓汉奸,胜利的日子,让他扬眉吐气。

赶走了鬼子,男孩和很多父老乡亲心中苦盼的“吃饱饭、不受欺负”却并未实现,因为家乡的地头上,还盘踞着反动派。

1948年,在当了4年的地下党后,18岁的男孩终于有机会告诉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真实身份,成为了党领导下的地方武装——联防队队长,甚至有了“双枪老太婆”同款的驳壳枪。

他的家乡,是“国统区”而非解放区,敌强我弱、消耗敌人,更需要斗智斗勇,好几次,子弹擦肩而过。

随时战斗的习惯伴随男孩的一生,在很多很多年后的和平年代,他的钱包(皮夹子)里还不慎遗留着子弹,被年幼的孙子发现。

这些记忆,依然深藏于那个“95后”老男孩的心里,虽然不常对家人讲述。

在儿女眼中,他是全力以赴带乡亲们搞建设、不给儿女谋好处的不大称职的父亲,在孙辈眼中,他只是一个普通老爷爷,1990年退下来之后,整天乐呵乐呵的,和别的老人家没啥两样。

老男孩今年虚岁96了,前一段,组织上给他送上了最新的“手办”——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章,他开心得还和那个10多岁的少年一样。

男孩不是别人,就是我最亲爱的爷爷,向您致敬,祝您健康,还有与爷爷同岁,我最亲爱的奶奶。

孙子考上了大学,奶奶感慨:“看到鸟儿往南飞了。”

不知不觉,我在广东求学工作生活已有20多年。

在南粤大地上,同样有艰苦卓绝的抗日故事。

前不久读到资料,在东江纵队中,独立第三中队又名“飞鹰队”,他们受命在广九铁路两侧开展游击战,在这支英勇善战的“飞鹰队”中专门有一个“小鬼班”,“小鬼善战”在东江纵队的历史上赫赫有名。

“小鬼班”大多是13岁至17岁的孩子,他们勇猛顽强、机智灵活,这些还可以被称为孩子的年轻人却有着强大的信念和坚定的信仰。

看到这些当年的“小鬼”,我就想起了自己的爷爷,他们相隔半个中国,却有着同样的故事。

祝老人家们健康幸福平安,今天好好乐呵乐呵!

0 阅读:1

猜你喜欢

乌龙山伯爵

乌龙山伯爵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