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强教授之前在演讲里说,有些女大学生见了外国男生就往上凑,太不把自己当回事,中国好难受明明很多,别盲目崇洋! 说白了,这就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集体焦虑。 郑强教授那句话,引起的可不只是“对不对”的讨论,更多是“为什么我们会这样”的集体反思。 这根本不是一句简单的“崇洋媚外”能概括的,它背后是一套特复杂的“心理滤镜”,几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并没完全同步建立起对等的文化气场,有些人潜意识里还是觉得“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这种心态投射到恋爱选择上,就变成了一种符号化的崇拜,喜欢的可能不是那个人,而是他背后那个被想象、被美化的文化标签,金发碧眼成了一种“社交货币”,仿佛能带来某种虚幻的阶层提升或身份认同。 但你说这全是女生的错吗?那也太武断了,环境也在默默“推波助澜”,想想看,某些社交媒体、某些短剧,是不是也在刻意营造“异国浪漫”的童话感? 跨国情侣流量更高,跨国恋剧情被拍得格外梦幻,这种内容刷多了,无形中也会塑造一种“外国的更浪漫”的刻板印象,这就像个循环:平台推什么,就看到什么;看到的多了,又觉得那才是“常态”。 其实反过来看,很多外国朋友来中国,反而特别喜欢咱们这儿接地气的烟火气,他们觉得那才是鲜活的文化魅力,我们自己,有时候倒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说到底,争论“要不要和外国人谈恋爱”本身没多大意义,重要的不是跟谁谈,而是“怎么谈”是建立在平等、真实吸引的基础上,还是陷入一种自我矮化的符号追逐?健康的爱情,从来都是两个独立个体的事,不该掺杂那么多文化包袱和身份焦虑。 当我们真正平视所有文化,既不为洋名所惑,也不盲目自大,或许才能跳出这种争论,找到那份松弛的、发自内心的自信,那时候,选择才真正只与“人”有关,而与“从哪里来”无关。
郑强教授之前在演讲里说,有些女大学生见了外国男生就往上凑,太不把自己当回事,中国
小张主张
2025-09-02 22:34:03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