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其实欧洲国家之所以有这么高的社会福利,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国消费市场的支持。 过去几十年,欧洲跟中国的联系越来越紧,欧盟从中国进口的东西越来越多,从衣服鞋子到高科技零部件,啥都靠中国。 2017年到2023年,欧盟从中国的进口占比从22%涨到了25%,2022年甚至冲到27%。 德国这个欧洲经济的老大哥,尤其离不开中国市场,德国的汽车、机械设备在中国卖得火爆,赚的钱哗哗流回欧洲,变成税收,撑起了高福利的底子。 可一旦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或者市场有点过剩,欧洲企业就得捏把汗。 2024年,不少欧洲企业在中国的利润缩水,就是因为中国市场没那么火热了,这对企业是打击,对福利体系的税收来源也是个隐患。 中国不再只是“世界工厂”,现在开始往高端制造业爬,比如电动汽车和电池领域,进步神速,这让欧洲的传统产业,比如德国的汽车业,压力山大。 如果中国开始往欧洲卖中高端汽车,欧洲的工厂可能会丢订单,工人丢饭碗,少了就业,税收自然也跟着缩水。 研究发现,中国进口增加已经让欧洲一些地方的福利支持变少了,毕竟高福利得靠钱撑着,税收一少,养老金、医疗、教育这些项目就得勒紧裤腰带。 欧洲想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搞什么“去风险”,但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欧盟对中国的贸易依赖不降反升,尤其是电池这类东西,进口量涨得比美国和日本都快。 2025年,欧盟对中国的医疗设备企业设了限制,想保护本地产业,结果可能把贸易关系搞得更紧张,如果中国回手一招,少买点欧洲货,欧盟的贸易逆差就得再涨。 2020年到2025年,这逆差估计得翻倍,对欧洲经济来说可不是好消息,财政收入少了,高福利还能不能撑下去,就得打个问号。 高福利不光是经济问题,还牵扯到政治,欧洲有些国家的养老金和福利开支已经让财政喘不过气,如果中国市场的支撑变弱,政府可能得削福利,这谁受得了?老百姓肯定不干。 有人说,欧洲的福利体系在政治上可能撑不了太久,欧洲也试着学中国的住房和医疗改革,但制度惯性在那摆着,改起来哪有那么容易。 欧洲的高福利能有今天,中国消费市场功不可没,但这依赖也让它变得有点脆弱,中国市场一变,欧洲的经济和福利体系就得跟着调整。 未来,欧洲得在全球化的大潮里找准自己的位置,既要开放,又得护好自己的利益,这不光是经济账,更是对欧洲生活方式的一次大考。
低调是最高级的炫[吃瓜]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