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袁崇焕"炮轰努尔哈赤"视频,我急了:这历史课白上了? 昨天刷短视频,刷到个"

五代十国志 2025-09-02 08:26:48

刷到袁崇焕"炮轰努尔哈赤"视频,我急了:这历史课白上了? 昨天刷短视频,刷到个"历史名场面"——袁崇焕站在宁远城头,扯着嗓子喊"开炮!",红衣大炮"轰"的一声,努尔哈赤从马上栽下来,血溅盔甲。评论区炸成锅:"原来努尔哈赤是被轰死的!""袁崇焕才是真英雄!" 可我盯着屏幕直皱眉——这剧情我熟啊,但《清史稿》里明明写努尔哈赤是"疽发背卒"。一边是短视频的"爽感炸裂",一边是正史的冷静记录,这事儿到底咋回事?今天咱就唠唠:袁崇焕炮轰努尔哈赤,是史实还是被编出来的"英雄剧本"? 一、翻烂史书:正史里的"罗生门",比电视剧还精彩 要搞清楚这事,先把"史书写架"搬出来——明朝、清朝、朝鲜的三拨记录,说法各不相同。 先说明朝这边。宁远之战后,袁崇焕给崇祯上过一道奏折,原文就六个字:"老汗发痈而死。"翻译成人话就是:"老努同志背上长了毒疮,没治好走了。"再看朝鲜使臣写的《春坡堂日月录》,他们当时在宁远附近,记录说努尔哈赤"受创"后"愤懑而死",但"受创"是啥程度?是被箭射了还是被炮轰了?根本没说清楚。最有意思的是毛文龙的奏疏,这哥们和努尔哈赤是死对头,他在奏报里阴阳怪气:"奴酋(努尔哈赤)已中炮,伤重难愈。"可这话说得跟"我听说"似的,连个准信都没有。 再看清朝官方的《清史稿》,写得明明白白:"(天命十一年)八月,疽发于背,卒。"更扎心的是,要是真被袁崇焕轰死,清朝能不记仇?毕竟这是"国耻级"事件,肯定得写进史书里骂袁崇焕八辈祖宗。可《清史稿》里连"炮伤"俩字都没提,这就很说明问题了。 二、影视剧的"爽文滤镜":导演为啥非得让他"轰死"? 但话说回来,为啥短视频和电视剧里总爱演"炮轰努尔哈赤"?我翻了翻最近的影视解说,十个里有八个都有这镜头。就拿某平台热播的《大明烽火》来说,编剧直接给袁崇焕加了段"神操作":他站在城楼上,拿千里镜盯着努尔哈赤的黄罗伞,大喊"炮手瞄伞尖!"第一发炮弹掀翻了伞,第二发直接炸飞了努尔哈赤的帽子。弹幕里全是"解气!""这才是英雄该有的操作!" 还有个更离谱的网络电影,说努尔哈赤被轰成重伤后,回去躺了三天就死了,临终前抓着儿子皇太极的手喊:"袁崇焕的炮……比我八旗铁骑还狠!"这剧情,比现在的网络小说还刺激。 但您发现没?这些影视剧有个共同点——把复杂的战争简化成了"个人英雄爽剧"。可真实的历史哪有这么简单? 我有个朋友是军事博主,他专门研究过宁远之战。他说,当时的红衣大炮射程最多两公里,而且精度差得离谱,打移动目标基本靠蒙。努尔哈赤的大营离宁远城至少一公里,炮弹要是不偏不倚砸中他,概率比咱们买彩票中头奖还低。 更关键的是,努尔哈赤死后还"活蹦乱跳"了好几个月。据《满洲实录》记载,1626年二月他还派人去蒙古科尔沁部结盟,四月亲自带兵打了蒙古喀尔喀部,五月接见了科尔沁的台吉(贵族)。这些事儿要是他真被轰成重伤,根本不可能完成。 三、网友吵翻了:有人信"爽文",有人骂"编剧没常识" 这事在网上也吵成了两派。我翻了翻热评,发现最有意思的是这两拨人: 第一拨是"爽文爱好者":"管他是不是真的,看着解气就行!袁崇焕要是真轰死了努尔哈赤,那才叫扬眉吐气!清朝史书肯定抹黑他,明朝的记录才可信!" 第二拨是"考据党":"别信剧瞎编!《清史稿》白纸黑字写着'疽发背卒',这病放现在就是败血症,晚期疼得能咬碎牙。努尔哈赤要是被炮轰,伤口肯定流脓,怎么可能还能骑马打仗?逻辑都不通!" 更有意思的是,有个网友做了个"战损对比表":宁远之战后,后金军死了三千多,伤了两万多,可明军只死了百来号人。按这伤亡比,努尔哈赤要是被袁崇焕"单杀",那简直是"天选之子",这概率比雷劈中还低。 四、历史的真相,藏在"不完美"里 其实,咱们纠结"袁崇焕有没有轰死努尔哈赤",本质上是想问——历史到底是"爽文"还是"纪录片"? 要我说,都不是。历史是复杂的、模糊的,甚至有些"不完美"。 努尔哈赤的死,更可能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他常年征战,身体早透支了;宁远战败让他颜面尽失,急火攻心;再加上背上长了毒疮,这才要了命。 但影视剧为什么爱演"炮轰"?因为它满足了我们对"英雄"的想象:一个书生将领,靠智慧和勇气,用最"解气"的方式打败强敌。这种故事能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找到一丝"扬眉吐气"的快感。 写在最后:历史不是"爽文",但它比"爽文"更动人 毕竟,真正的英雄主义,从来不是"一招秒杀",而是在复杂的现实里,依然能守住心中的火种。就像袁崇焕,不管他有没有轰死努尔哈赤,他用宁远之战为明朝续上的那口气,已经足够让后人记住——有些坚持,本身就是胜利。 #大明# #袁崇焕# #努尔哈赤# #袁崇焕轰死努尔哈赤可信么#

0 阅读:1

猜你喜欢

五代十国志

五代十国志

乱世中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