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23岁的郁达夫来到花楼,想要发泄一晚。她对老鸨说:“给我找一个年纪大、相貌丑、没人要的姑娘来。”没想到,这句话最终成就了他。 在那个动荡年代,一个留学青年走进烟花之地,说出古怪要求,却意外开启文坛新章。谁知一句随意话语,竟引出一段身世交织,化作纸上风云? 郁达夫出生于1896年浙江富阳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早年丧父,家境渐衰。他七岁入私塾,九岁赋诗,显示出文学天赋。1910年后,他先后在杭州府中学和嘉兴府中学求学,与徐志摩等人成为同学。 1913年十七岁时,随兄长赴日本留学,进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学习。这段留学经历对他影响深远,不仅接触西方经济学,还大量阅读俄德小说,奠定创作基础。1919年,他二十三岁,正值从高等学校毕业,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深造。 那时日本社会正处于大正时代,留学生生活孤独,他常常面对文化差异和个人迷茫,文学创作成为寄托,却时常陷入瓶颈。经济压力和思乡情绪交织,让他寻求各种方式排解,其中包括出入娱乐场所。日本的青楼文化在当时盛行,提供社交和放松空间,他偶尔涉足,以缓解内心空虚。 那年秋季,郁达夫在东京一处娱乐场所驻足,面对热情招呼的老板娘,随口提出要年纪较大、相貌平凡、少人问津的女子。这种要求在当时的环境中显得反常,因为大多数人追求年轻貌美。他或许是为了避开俗套,寻找不同体验。老板娘犹豫后,领出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女子,她出身一般家庭,早年家道中落,被迫进入此行。 次日,郁达夫返回住所,将女子经历整理成笔记。他发现这类普通人故事蕴含真实情感,与留学生活中的孤独感相呼应。之后几个月,他多次返回,持续了解细节。她成为他倾诉对象,他分享留学艰辛和文学困惑。她虽文化不高,但经历丰富,提供朴实见解。郁达夫将这些融入小说创作,塑造人物原型。 1921年,他与郭沫若等人创立创造社,推动新文学运动。他的早期作品如《沉沦》反映留学生性苦闷和国家悲哀,带有自传色彩。这次相遇影响他后续写作,强调底层人物命运。他将女子故事改编成短篇,突出社会不公和人性温暖。小说出版后,引起读者共鸣,许多人争相阅读,推动他文坛地位上升。从东京大学毕业后,他1922年回国,任教安徽大学,继续创作。 郁达夫回国后,积极参与文学活动,1923年出版小说集《沉沦》,震撼文坛。他的作品受日本私小说影响,注重个人情感和现实批判。那次日本经历让他意识到,平凡人物也能激发深刻主题。他后来移居上海,主持创造社出版,发表大量论著。 1930年代,他加入左翼作家联盟,短暂任安徽大学教授。抗战时期,他宣传抗日,1938年赴新加坡编辑报纸,发表数百篇政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避难苏门答腊,化名赵廉充当日军翻译,暗中保护华侨和印尼人。 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神秘失踪,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的文学成就在于打破传统,引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影响一代作家。那次随意要求虽小,却成为他创作转折,证明灵感源于生活真实。 郁达夫一生创作小说、散文、游记数百篇,游记如《钓台的春昼》描写自然与内心。他的婚姻生活也多变,早年娶孙荃,后与王映霞结合,生子数人。 但家庭矛盾频发,王映霞曾公开信件揭露私生活问题。他不掩饰个人弱点,作品中常自省。晚年流亡南洋,面对战争,仍坚持写作。他的失踪成谜,日本学者研究指可能被宪兵杀害。 1952年中央政府追认他为烈士,1983年颁发证书。他的遗产在于推动现代文学,强调个体情感和社会现实。那次相遇虽非主流事件,却体现他从底层汲取养分,成就文名。
何香凝病危昏迷,总理看望突然清醒,提出一个请求,总理含泪答应“周公……我……还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