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6年,田见秀率部降清后,有人对多尔衮说:“此人是李自成的左膀右臂,地位和刘宗敏相当,不可让他活着。”多尔衮便下令,将投降的田见秀等千人杀死。 谁能想到,这个死在降清路上的将领,曾是大顺军里最受李自成信任的“老伙计”。田见秀是陕西米脂人,和李自成是同乡,早在崇祯初年就跟着李自成揭竿而起,因性格沉稳、打仗有章法,被兄弟们叫做“田副将”,连李自成称帝后封的“泽侯”爵位,都是大顺朝里排得上号的高官。 他和火爆性子的刘宗敏不一样。刘宗敏爱打硬仗、脾气冲,田见秀却总爱劝李自成“少杀百姓”“别滥封官”。当年大顺军进北京,刘宗敏忙着抄明朝官员的家,田见秀却带人在城里维持秩序,还把自己的军粮分给挨饿的百姓——可就是这样一个“仁将”,最终还是没逃过刀斧加身。 一切的转折,都从1644年那个夏天开始。李自成刚在紫禁城坐了四十一天皇帝,吴三桂就引着清军入关。大顺军在山海关被打得大败,一路从北京退回陕西。田见秀跟着李自成守潼关、战西安,手里的兵越打越少,曾经的“大顺铁骑”,到最后连像样的盔甲都凑不齐。 1645年五月,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死,大顺军彻底没了主心骨。田见秀带着残部和李自成的侄子李过汇合,可清军追得紧,南边的南明又把他们当成“反贼”,两边夹击下,队伍里人心惶惶。有将领说要投奔南明,有说要退回陕西打游击,田见秀却犯了难——他看着身边跟着自己多年的弟兄,一个个面黄肌瘦,连野菜都快挖不到了。 纠结了几个月,1646年初,田见秀终于咬了牙:“降了吧,至少能让弟兄们有条活路。”他带着上千残兵,捧着大顺的印信,向清军将领阿济格递了降书。投降那天,他把自己唯一的一件绸缎袍子脱下来,换成粗布军装,以为放低姿态就能换得宽恕。 可他算错了多尔衮的心思。多尔衮刚入主中原,最忌惮的就是大顺军这些“旧主心骨”。田见秀跟着李自成十几年,手里握着大顺军的旧部关系,就算现在投降,万一哪天振臂一呼,难保不会再掀风浪。那个进谗言的人,正是摸准了多尔衮的这份猜忌,一句话就戳中了要害。 下令杀人那天,清军把田见秀和上千降兵围在一个土坡上。田见秀站在最前面,看着对面明晃晃的刀,突然笑了——他想起当年和李自成在米脂的破庙里发誓“共富贵”,想起进北京时百姓夹道欢迎的场景,再看看身边这些跟着自己投降却要送命的弟兄,突然朝着北方磕了个头:“闯王,我对不住你,也对不住这些弟兄!” 刀光闪过,上千人倒在血泊里。没人替他们喊冤,清廷的史书里只写了“擒斩伪泽侯田见秀”,仿佛他们从来都是该杀的“反贼”。可谁还记得,田见秀投降前,曾把最后一点粮食全部分给了手下,自己饿了两天两夜;谁又知道,他之所以选择投降,不是贪生怕死,而是不想看着弟兄们一个个饿死在荒野里。 田见秀的死,从来不是“降清不忠”那么简单。那是乱世里小人物的无奈——跟着李自成,是为了活下去;投降清军,还是为了活下去,可到头来,怎么选都是死路一条。多尔衮杀他,杀的不只是一个降将,更是杀给所有还在抵抗的大顺军看:就算投降,也别想有好下场。 回头看,田见秀的悲剧早就注定。他以为“仁”能换得生路,以为“降”能保住弟兄,却忘了在权力的棋局里,失败者从来没有谈判的资格。他和那上千降兵的命,不过是清廷稳固统治的垫脚石罢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646年,田见秀率部降清后,有人对多尔衮说:“此人是李自成的左膀右臂,地位和刘
逗比青年说史
2025-09-01 19:04:37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