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九三阅兵这一环节取消,原因让人暖心 今年九三阅兵有个变动,大家看了可能会有点感慨——抗战老兵方队不安排了。 要理解这个决定,得先看清一个无法逆转的客观现实:距离抗日战争胜利,已经过去 80 多个春秋。当年扛着枪冲上战场的老兵,哪怕参军时只是 15 岁的少年,如今也已是近百岁的老者。百岁之年,身体早已经不起半点折腾。 去年地方民政部门的统计数据里写得清楚,我国现存抗战老兵的平均年龄超过 98 岁,其中近七成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还有不少老人行动需要借助轮椅或拐杖。 这样的身体状况,别说像年轻时那样昂首挺胸走过长安街,就算是坐着车辆参与受阅,也得跟着整体流程反复彩排。 八九月份的北京,午后气温常常突破 30 摄氏度,阳光直射下的路面温度更是接近 40 度。老人们的皮肤对高温的耐受度远不如年轻人,长时间待在室外,很容易引发中暑、头晕等突发状况。 国新办的工作人员在解读时特意提到,筹备组曾多次模拟彩排场景:老兵们坐在敞篷车里,即便有遮阳设施,半小时下来,不少老人的额头还是会渗满汗珠,有的甚至需要工作人员递上降压药。 “我们不能为了一场仪式,让老英雄们冒着健康风险去‘坚持’。” 这句话,道尽了决策里的人文温度。 或许有人会想起,2015 年九三阅兵时,抗战老兵方队走过天安门广场的场景 — 白发苍苍的老人们敬着军礼,胸前的勋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那一刻,无数人隔着屏幕湿了眼眶。 那时的老兵们,虽然也已年迈,但平均年龄比现在小了近 10 岁,身体状态尚能支撑起那场意义非凡的仪式。而如今,时间又悄悄走过了 8 年,老人们的身体机能在自然衰老中不断下降,曾经能轻松完成的动作,现在可能需要鼓足全身力气。 筹备组反复讨论过各种方案:要不要缩短彩排时间?要不要给车辆加装空调?但最后发现,任何形式的 “简化”,都无法完全消除老人们面临的健康风险。 与其让老英雄们在仪式中 “硬扛”,不如主动卸下他们的 “仪式负担”,让他们在舒适的环境里安享晚年。 更重要的是,这次取消老兵方队,从来不是 “遗忘” 的开始,而是国家对历史记忆传承方式的 “升级”。 就在阅兵筹备消息公布的同时,退役军人事务部同步推出了 “抗战老兵记忆工程”:工作人员带着专业设备走进老兵家中,用 4K 摄像机记录他们的口述历史,用 3D 扫描技术保存他们的勋章和军装。 这些珍贵的资料会被收录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数字展厅,任何人都能通过线上平台 “云聆听” 老兵的故事。 在多所高校里,青年学生组成的 “抗战记忆宣讲团” 正忙着整理老兵事迹,把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编成校园剧、绘本,让更多同龄人知道,今天的和平是怎样用鲜血换来的。 这种传承,比一次仪式性的受阅更有力量。 当我们读懂这些背后的考量,就会明白:这次九三阅兵取消老兵方队,不是 “遗憾”,而是 “清醒”。它清醒地看到了老人们的身体局限,清醒地知道 “人文关怀” 比 “仪式完整” 更重要, 更清醒地懂得:历史记忆的核心,从来不是某个固定的形式,而是一代代人对 “英雄” 二字的敬畏与传承。 那些曾经在战场上保家卫国的老英雄,现在不需要再为一场仪式 “奔波”;而我们这些后辈,要做的就是把他们的故事讲下去,把他们的精神传下去 这才是对那场伟大胜利,最长久、最暖心的纪念。 信息来源:长沙93岁老兵赴京参加阅兵 演示战斗姿势不改军人风范——央广网
九三阅兵取消老兵方队背后:百岁英雄不再奔波,这份温暖守护让人泪目
古今知夏
2025-09-01 16:41:21
0
阅读: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