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捕胡塞武装一把手,这次以色列可能遇到了对手 8月28日,以军斩首行动成功击毙胡塞武装行政机构负责人艾哈迈德·拉哈维和数名高级成员,看似是一场“外科手术式打击”的胜利,可胡塞武装的反应却让特拉维夫嗅到了危险信号。 不到48小时,该组织“最高政治委员会”主席迈赫迪·马沙特公开誓言复仇,新任行政主管穆罕默德·米夫塔火线上任,而以色列防长卡茨的狠话“这只是开始”,更像是一句提前预判的自我安慰。 这场看似普通的“斩首-报复”循环背后,藏着更深的博弈,胡塞武装不是哈马斯,他们的组织结构以及导弹技术,都是不输正规军的,并且很顽强。 巴以冲突爆发后,胡塞武装就玩起了“超限战”:红海封锁以色列商船、无人机奔袭特拉维夫机场、高超音速导弹突破“铁穹”,甚至逼得部分国际货船偷偷挂上中国国旗避险,以色列的空袭再狠,却始终未能掐断这条“也门-加沙”的声援链条。 更讽刺的是,今年6月伊朗与以色列停火后,胡塞武装反而成了反以前线最活跃的势力,盟友可以握手言和,但代理人战争的车轮一旦启动,刹车键就不在任何人手中。 以色列这次的空袭目标选得刁钻,拉哈维并非军事指挥官,而是掌管胡塞控制区行政运转的“大管家”,他的死亡直接冲击了该组织在也门北部的治理能力。 但胡塞武装的韧性远超预期:从2014年夺取萨那至今,他们经历过沙特联军的千次空袭、内部派系倾轧,甚至领导人住所被炸成废墟,却总能通过“战时内阁”式的集体决策和快速人事更迭存活下来,这次拉哈维的副手米夫塔无缝接班,正是这种机制的缩影。 更难搞的是胡塞武装的复仇从不按套路出牌,7月那场“24小时闪电战”,高超音速导弹瘫痪以色列两大港口,用的全是非对称战术。 国际观察家们开始嘀咕:以色列的“精准打击”神话是否在也门失效了? 过去两年,以军对胡塞武装的空袭频率堪比美军反恐时代的无人机行动,但成果却像打地鼠,这边按下头,那边又冒出新威胁。 胡塞武装的报复也充满“中东式智慧”:你炸我的港口,我就打你的机场;你杀我的高官,我就在红海扣你的商船,这种策略,让依赖技术优势的以色列陷入消耗战泥潭。 更微妙的是,特朗普政府今年5月突然与胡塞武装秘密停火,甩开以色列单干的操作,暴露了美国中东政策的实用主义转向,当大国开始“各扫门前雪”,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反而越来越像孤独的豪赌。 这场追捕与反追捕的游戏,正在改写中东冲突的剧本,胡塞武装用行动证明,非国家行为体也能打出一手“大国牌”:他们用伊朗的导弹、也门的地形、加沙的悲情,编织出一张让以色列导弹无法斩断的网。 而以色列面临的悖论在于:越是强化“斩首战术”,越可能激发胡塞武装更疯狂的报复;越依赖军事手段,越暴露政治解决的苍白。 当萨那的硝烟散去,真正的问题浮出水面,在这个代理人战争与高科技武器并存的时代,究竟谁才是“胜利”的定义者?
当地时间31日,《耶路撒冷邮报》援引以色列军方消息人士的话,认定也门胡塞武装发言
【124评论】【3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