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一个医生将自己刚出生三个月的女儿后背用刀划开,一股黑血瞬间从溃烂的地方涌出,妻子在旁的哭的嘶声力竭:要是孩子有个三长两短,我要跟你拼命。 1948年的北京城,战火刚刚平息,各行各业都在艰难恢复。 一种名为皮下坏疽的疾病在新生儿中肆虐,这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几乎宣告了每个感染婴儿的死亡。 当时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工作的年轻医生张金哲,亲眼目睹了许多家庭因这种疾病而破碎。 他看到一个又一个婴儿被这种疾病夺去生命,内心深受触动,决心要找到治疗方法。 传统的医疗方法对这种疾病毫无效果,张金哲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通过手术切开感染部位,及时排出脓血,或许能够阻止感染扩散。 然而,这个设想遭到了医院方面的反对,因为缺乏先例,谁也不愿承担风险。 命运似乎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就在张金哲为寻找治疗方法焦虑万分的时候,他刚出生三天的女儿也不幸感染了皮下坏疽。 面对女儿日益恶化的病情,张金哲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用自己的治疗方案为女儿进行手术。 这个决定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毕竟孩子才出生三天,任何手术都充满风险。 但面对几乎百分之百的死亡率,张金哲别无选择。 手术室里,张金哲小心翼翼地在女儿背部划开切口,排出积聚的脓血。 整个过程他全神贯注,仿佛手下不是自己的骨肉,而只是一个需要救治的小生命。 手术后的日子格外漫长,张金哲日夜守候在女儿身边,观察每一次变化,担心出现任何意外。 令人欣喜的是,几天后孩子的状况开始好转,感染得到控制,最终完全康复。 这次成功的手术不仅救活了张金哲的女儿,更为成千上万的患儿带来了生机。 他立即将手术经验和护理方法整理成医学报告,在医院进行推广。 起初许多人持怀疑态度,但随着治疗效果显现,这种方法很快得到认可。 皮下坏疽的死亡率从接近100%大幅降至5%,从此成为可治愈的疾病。 这次经历让张金哲意识到小儿外科的重要性,他萌生了创建中国小儿外科的想法。 当时中国还没有“小儿外科”这个概念,相关专业人才和医疗技术几乎是一片空白。 但张金哲没有退缩,他于1950年在北大医院建立了仅有5张病床的小儿外科,这是中国第一个小儿外科专科。 五年后,他出任新建北京儿童医院外科主任,创建了全国最大的小儿外科中心。 为了解决小儿手术器械匮乏的问题,张金哲把家变成了“手工作坊”,不断改进和制造适合儿童的手术器械。 他发明了用于先天性巨结肠治疗的“张氏钳”,用于无肛患儿的“张氏膜”,以及胆道再造手术防返流的“张氏瓣”等50多项创新技术。 张金哲的医学生涯并非局限于手术室和实验室。 他非常重视与患者的沟通,倡导医生和患者成为“交命的朋友”。 他常说:“病人都把命交给你了,能不交朋友吗?” 在门诊,他总有办法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 他经常变魔术哄孩子开心,白大褂口袋里常年装着一个小耳镜,随时为小患者表演戏法。 通过这种方式,他让患儿放松配合检查,减轻他们的恐惧感。 每位患儿家长离开诊室时,都会收到张金哲准备的小纸条,上面印有小儿常见病的症状与解决方法。 这些内容都是他亲自梳理并根据临床经验不断修改的,这个小习惯他坚持了二十五年。 张金哲的行医理念是“先交朋友再做手术”,他近些年一直倡导“让妈妈参与临床诊疗”,并提出“多哄少碰、多教少替”的医患沟通八字方针。 他最大的愿望是“将儿童医院打造成一个无痛、无恐的儿童健康乐园”。 2000年,张金哲荣获国际小儿外科界最高奖项“丹尼斯·布朗”金奖,被誉为“中国小儿外科之父”。 颁奖词这样评价他:“代表了13亿人口大国3000多儿外科医生作出了国际认可的技术水平成绩; 所领导的小儿外科对世界有贡献,特别对发展中国家有特殊贡献。” 即使到了94岁高龄,张金哲仍然坚持每周出门诊,为患儿服务。 他身材高挑清瘦,总是穿着写有名字的白大褂,温和从容地接待每一位患儿和家长。 患儿家长亲切地称他为“小朋友们的老朋友”。 2020年,张金哲院士迎来百岁寿辰。 不喜欢寿宴的他,送给全国小儿外科界一份厚礼——修订再版的《张金哲小儿外科学》。 在生日当天,他精神矍铄,怀抱一名孩童,言笑晏晏。 令人惋惜的是,据光明网2023年4月8日报道,张金哲院士已经离世。 虽然他离开了,但他创下的医学成就和对患儿无私的爱将继续传承下去。 他从一个冒险救女的父亲,成为中国小儿外科的奠基人,用一生的努力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正含义。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张金哲院士以其卓越的贡献和仁爱之心,赢得了无数家庭的感激和尊敬。 他的一生正如自己写下的那句话:“一生努力,两袖清风,三餐饱暖,四邻宽容”,这四句话可谓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信息来源: 光明网 人民网 新华网
为什么医院行政人员那么多,而医生却那么少?
【28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