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再有中日韩协定了,因为韩国日本和中国是逆差,意味着它们从中国赚不钱,日韩也就没有意愿和中国签协定,中日韩对等开放市场。 韩国对中国出口持续下滑,比如2025年的统计里,韩国对中国出口比上一年还减少。 而且不同于前些年手机、半导体、汽车等领域靠中国市场带动业绩,现在这些韩国产品在中国的份额明显被本地企业抢走,竞争越来越激烈,日本也面临类似情况。 日本新出的集成电路、相关高端机械这两年在中国卖得不如以往,贸易数据上也没多好看。 日韩两国以前都曾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重要伙伴、甚至带头人,可现在的产业变革,让它们不得不面对对华贸易持续逆差的现实。 这种逆差,从数据看是亏钱,背后其实是全球产业链调整的体现。 过去几十年日韩依赖中国市场赚了很多钱,带动了自己产业发展。 如今中国技术自主和产业整合能力越来越强,日韩原先的产业优势被冲击,出口结构没有及时升级,于是出现逆差。 这类问题表面上是国际贸易账的平衡,实质是地区产业竞争、升级的拉锯。 但对于日韩民众和决策层来说,这事没有那么好接受。 多年来依赖对华出口的模式一旦失灵,内部肯定有压力,尤其是中小企业竞争吃力,大企业也担心进一步对中国开放后,国内市场再被分流,中国企业又强,日韩本土企业的发展空间只会被进一步压缩。 中日韩三国合作多年,除了经济,还有历史、地缘等一系列麻烦。 每次谈判到了关键环节,都会卡在具体利益和规则分歧上。 例如日韩希望在汽车、电子等领域争取实质让步,但中国对于产业保护有一整套政策壁垒,谁都不愿做太多退让。 再加上日韩又是美国的盟友,遇到国际形势紧张还要顾及外部压力,比如关税政策、安全敏感领域协同、产业链“去中国化”等战略考量影响不断增加。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三国自贸协定谈了十年以上,总是难有突破。 各方利益盘根错节,没有哪一方愿意轻易让步,更不用说日韩本来就担心逆差扩大、国内就业和产业安全被影响,双方均不想做没有回报的生意。 所以日韩往往更希望通过区域间现有的合作框架,如更大的贸易协定来平衡这种利益,比如参与区域性大合作,这样有更多话语权,不用专门和中国一对一达成高标准协定。 日韩与中国之间的贸易逆差确实让中日韩自贸协定的推进变得不乐观。 日韩现在既要顾及本土产业和就业,也在防范逆差加重造成的连锁反应,加上大环境的变化,谈判确实缺乏积极性。 现有大趋势下,中日韩高水平的自贸协定一时难以突破,但双方不是彻底断绝可能,只不过过程会极其反复、缓慢,还得看产业发展、区域格局和国际政治的进一步变化。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其实,以目前的情况看,至少10年内,中日、中韩,关系不可能好!而日韩的关系会越来
【6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