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9年,71岁的朱升正式申请“告老归乡”,考虑到儿子朱同难保平安无事,他老泪

桃花笺上赋相思 2025-08-30 01:38:31

1369年,71岁的朱升正式申请“告老归乡”,考虑到儿子朱同难保平安无事,他老泪纵横地向朱元璋请求赏赐“免死铁券”。朱元璋深受感动,赏赐了朱升父子“免死铁券”,但朱同最后还是被赐自缢。 洪武二年的应天府,夏末,天还燥着。 奉天殿里,一个老人跪在地上,身子抖得像秋风里的落叶。 这人叫朱升,七十一岁,进士出身,人称“枫林先生”。 他不是武将,手上没沾过血,只在十二年前,对一个姓朱的吴国公说过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如今,那个吴国公坐在龙椅上,成了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看着殿下的朱升,没说话。他知道这个老头看得最透。今天,他来告老还乡,一定有别的事。 果然,朱升磕了一个头,带着哭腔:“陛下,老臣有一事相求。” 朱元璋:“先生但说无妨。” 朱升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全是泪:“臣后人福薄,不敢叩天恩,只愿陛下哀念老臣,臣子将来若免不了一死,求陛下赐他一个全尸,老臣就感恩不尽了。” 满殿死寂。 所有人都听傻了。没人见过这样求恩典的。不要官,不要钱,甚至不要儿子活,只求一个“完躯”。 朱元璋也愣住了,他从龙椅上走了下来,扶起朱升,心里五味杂陈。他觉得这个老头既忠心又可怜,是在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向自己表忠心。 “先生这是说的哪里话!”朱元璋的声音带着感动,“你的功劳,咱记得!咱不仅让你儿子活,还要活得好!” 他当即下令,赐朱升父子“免死铁券”。 朱升捧着那块沉甸甸的铁券,回到徽州老家。第二年,他便去世了。 临终前,他把朱同叫到床前,只交代了一件事:“这辈子,不要入仕。守着这几亩薄田,教书,活下去。” 朱同答应了。 父亲死后,他遵从遗嘱,一直在家乡讲学。日子清贫,但安稳。 可一年年过去,当年一同读书的同窗,有的当了知县,有的进了翰林,衣锦还乡,好不风光。 朱同的心,渐渐活泛了。 他夜里会拿出那块铁券,在烛光下反复摩挲。上面的丹书,是皇帝的亲笔。他想:父亲是不是太小心了?这天下,难道还有比皇帝的承诺更硬的靠山吗? 仕途,也许并没有父亲说的那么险恶。 更何况,我手里有这个。 他最终还是违背了父亲的遗愿,踏入了官场。 十五年后,洪武十八年。 朱同凭借才学和功臣之后的身份,官运亨通,一直做到了礼部侍郎。但他不知道,自己早已被卷入了那张看不见的大网里。 一份陈年旧档被锦衣卫翻了出来,上面记载着:胡惟庸当权之时,朱同曾与之有过往来。 就这一条,足够了。 朱同被关进了诏狱。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他终于想起了父亲临终前的眼神。 可他手里还有最后的底牌。 “我有免死铁券!”他对前来审讯的校尉嘶吼着,“是陛下御赐的!我要见陛下!” 朱元璋确实见了他,就在奉天殿。 朱同被押着跪在冰冷的金砖上,手里死死捧着那块铁券。 “陛下!”他把铁券举过头顶,“您当年答应过我父亲,凭此券,可免臣一死!” 朱元璋看着他,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淡淡地说了一句:“咱是答应过你爹。可咱也定过规矩,谋逆之罪,铁券免不得。” 朱同懵了:“臣没有谋逆!” 朱元璋冷笑一声:“胡惟庸就是谋逆。凡是跟他沾边的,都是谋逆。” 他走下台阶,从朱同手里拿过那块铁券,看了一眼,又扔了回去。 “你爹当年,跟咱求的不是这个。”朱元璋的声音很轻,却像针一样扎进朱同的耳朵里,“他求的,是让你有个全尸。” 朱同瞬间瘫软在地,他终于明白了。 父亲当年求的不是生路,而是死路里最后的一点体面。他早就预见了一切,他知道自己的儿子守不住本分,也知道这块铁券根本保不住命。 一道圣旨,三尺白绫。礼部侍郎朱同,因“胡党”罪名,被赐自缢。 他死的时候,很平静。 因为他知道,自己虽然违背了父亲“不入仕”的遗愿,却终究还是完成了父亲最后的请求。 他得到了一个“完躯”。

0 阅读:109

猜你喜欢

桃花笺上赋相思

桃花笺上赋相思

得一玫瑰弃满山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