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选择:朱老总1922年春离开滇军时月收入是4800大洋,1917年当旅长时月薪就已达2000大洋,这样的境况足可以用大富大贵,高官厚禄来形容,当然他离开滇军也是迫不得已,但他完全可以继续在其他旧军阀中混。 一个月收入4800大洋什么概念?要知道,在1914年的上海,一块大洋可以买44斤大米,毛泽东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月薪才8块大洋。朱德却在人到中年时,毅然抛弃这份足以养活几百个家庭的优渥收入,踏上了寻找共产党的万里征程,这究竟为何? 1886年出生的朱德,从四川仪陇一个贫苦佃农家庭的”狗娃子”,一步步成长为威震四方的滇军名将。朱德5岁时,就开始帮助家人干一些杂活,目睹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10岁时转到席国珍的私塾读书,这位启蒙老师是位饱学之士,经常纵论古今,抨击时弊,对朱德的世界观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1909年,23岁的朱德为了投笔从戎,与好友秦昆肩挑货郎担,手摇拨浪鼓,沿途靠贩卖小杂货来补贴旅途费用的不足,从四川翻山越岭入滇,长途跋涉两千余里,历尽千辛万苦,历时70多天,终于来到昆明,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在讲武堂,他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恩师蔡锷。 朱德刻苦好学,极想请教蔡锷。蔡锷的协统司令部设在讲武堂内,每天办公到深夜。朱德前去拜见,竟被警卫人员误认为是刺客。蔡锷弄清原委后,将朱德请进了办公室,从此师生情深。1911年重阳节,昆明新军发起”重九起义”,朱德参加了这场改变中国历史的武装起义。 在蔡锷的栽培下,朱德从连长一路升至营长、团长。1915年护国战争爆发,朱德在棉花坡战役中一战成名。危急关头,蔡锷令第一军第三梯团第六支队长的朱德星夜兼程赶往纳溪要塞棉花坡阻击北洋军。朱德支队一到棉花坡就迅速投入战斗,出奇制胜,以少胜多,打得北洋军溃不成军。这一战让朱德威震敌胆,成为远近闻名的”滇军名将”。 1917年,朱德因战功升至少将旅长,月薪达到2000大洋。1921年任云南省警察厅长、宪兵司令,1922年1月,调任云南省警务处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月收入高达4800大洋。这在当时绝对是天文数字,要知道陈独秀等知识分子的工资也不过数十块大洋。按当时物价,朱德的收入相当于数十倍的北大学者收入,完全可以用”大富大贵,高官厚禄”来形容。 但是,蔡锷的去世让朱德看到了军阀内战的残酷现实。朱德告诉史沫特莱,在四川驻军那几年”是一个充满了屈辱和犯罪感的时期”。护国军沦为军阀争权夺利的工具,朱德救国救民的理想破灭了。他开始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书刊,接受五四运动新思想的洗礼。 1922年3月,唐继尧卷土重来,唐继尧在这一时期云南政局的变乱中打败顾品珍,并想捕杀朱德等人。此后朱德离开军界,外出学习。虽然离开滇军是迫不得已,但以朱德的能力和声望,他完全可以继续在其他旧军阀中混。川军总司令刘湘、军长杨森都曾许以师长之职,极力挽留这位没有一兵一卒的”败军之将”。孙中山更是许以10万元军饷,希望他重整滇军。 朱德却全部拒绝了。1922年6月初,他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名誉、金钱和地位,在重庆朝天门码头登上江轮,沿着奔腾的长江顺流而下,到上海去找党。在上海,朱德找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陈独秀,提出了入党申请。但陈独秀态度冷淡,认为他军阀气息太重,拒绝了这个请求。 朱德没有放弃。9月初,朱德随同孙炳文、章伯钧等10余人登上法国邮轮”安吉尔斯号”,从上海吴淞口启程,历时40多天的航行,终于抵达法国南部港口马赛。在巴黎,他们听说周恩来在德国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旅欧组织,便立即奔赴柏林。 在柏林,朱德终于见到了周恩来。这位比朱德小12岁的年轻人,仔细倾听了朱德的人生经历,被他坚强的意志和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所感动。1922年11月,经中共旅欧组织负责人张申府、周恩来介绍,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年36岁。 从此,朱德踏上了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伟大道路。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率部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成为人民军队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共和国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重要职务,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成为十大元帅之首。 朱德人到中年,本应求稳,却孤注一掷,圈子清零,收入清零,人生清零。这是了不起的选择,高瞻远瞩的选择,体现了高度的历史使命感。你觉得,是什么支撑着朱德做出如此伟大的人生选择?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鲁迅、胡适、蒋介石这三人之间的关系非常有意思。鲁迅我们都知道,把国民党骂得透透
【4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