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以目前的情况看,至少10年内,中日、中韩,关系不可能好!而日韩的关系会越来越好! 先说说经济上的事儿。这几年中日韩三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可不怎么景气。从 2021 到 2024 年,三国区域内的贸易规模从 8500 亿美元掉到了 7370 亿美元,下降了 13.5%,相互之间的贸易依存度也从 19.4% 降到了 16.5%,这跟欧盟的 65.7%、北美的 40.1% 比起来,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 这里面,日本对中国和韩国的贸易下滑最明显。2024 年,日本对中国贸易大概 2917 亿美元,比 2019 年降了 4.0%;对韩国贸易 775 亿美元,比 2021 年降了 7.8%。这背后,其实是三国在产业上的激烈竞争。 就拿半导体来说,这可是三国贸易的重要支柱,占了区域内贸易的 22.3%。可这些年,日韩都对中国搞起了半导体制造设备的出口限制,结果就是他们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不断下滑。 2020 年的时候,中国市场还占韩国半导体出口的 45.0%,到 2024 年底就降到 35.7% 了。不光是半导体,汽车产业也是如此。美国加征的 25% 关税,让日本汽车出口量可能下降 18%—22%,一年经济损失预估得有 1060 亿美元;韩国零部件企业的利润率也被压缩了 3—5 个百分点,三成的中小供应商都面临着退出市场的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中日、中韩之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矛盾也就越来越深。 但反观日韩之间,情况就不一样了。他们在产业上其实挺互补的。日本在高端制造、材料技术这些方面有优势,韩国则在半导体、显示器等领域很强。 而且面对外部压力,他们还在不断加强合作。2024 年 1 月,韩国标准与科学研究院和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就签订了备忘录,要在量子信息科学领域加强合作。这种技术上的联手,就是为了应对现在的竞争压力,尤其是来自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崛起的挑战。 再看地缘政治方面,美国在这中间可没少下功夫。2023 年 8 月,美日韩三国领导人在戴维营会晤,发表了《戴维营精神》联合声明,还签了两份文件,明确了三边合作的机制框架。 他们承诺要在安全威胁上加强协商,扩大联合军演,实现导弹威胁情报即时共享,还要在供应链和经济安全这些领域合作。这明摆着就是冲着遏制中国来的。在美国推动 “印太战略” 的大背景下,日韩只能跟着美国的步伐走,这就进一步拉开了他们和中国的距离。 日本在钓鱼岛部署 “海上守卫者” 无人机就是个明显的例子。2024 年中国海警船在钓鱼岛周边航行天数达到了 355 天,创了纪录,日本就急着用无人机来加强警备,这无疑让钓鱼岛局势更加复杂。这种地缘上的争端,短期内根本没法解决,只会让中日之间的对立越来越严重。 而日韩呢,虽然他们之间也有历史问题,像慰安妇、二战强征劳工这些事儿,但为了现实利益,他们选择暂时把这些放下。韩国总统上任后,打破惯例先访问日本,就是想跟日本构筑稳定关系,好应对美国那边的政策变化。这种政治上的靠拢,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共同利益的选择。 在安全和技术领域,美日韩的合作也在不断深化。他们搞情报共享,还在量子信息科学这种高端领域联手,就是为了在技术上保持优势。中国这些年在制造业和科技领域发展太快,电动汽车、5G 技术这些都对日韩形成了挑战。面对这种压力,日韩自然要抱在一起,通过技术联盟来维持自己的竞争力。 其实说到底,历史问题虽然还在那儿,但经济利益和现实安全需求对国家关系的影响更大。日韩之间的贸易和投资虽然也有波动,但他们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合作越来越紧密。而中日、中韩之间,由于产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地缘政治上又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关系很难有实质性的改善。 未来十年,这种趋势估计也不会变。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能力还会不断提升,这必然会继续冲击日韩的传统优势产业。而日韩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只能进一步加强和美国的同盟关系,同时深化他们之间的合作。美国在亚太的战略布局也不会改变,还会继续撮合日韩一起对抗中国。 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争端、历史认知差异,中韩之间的贸易摩擦、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分歧,这些问题都根深蒂固,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而日韩在经济上的互补性、安全上的共同需求,会让他们越走越近。他们可能会在技术标准、市场准入这些方面联手,共同应对中国的竞争。 总的来说,至少在未来十年里,中日、中韩之间因为利益冲突和地缘竞争,关系很难好起来。而日韩在面对中国压力和美国推动下,会不断加深合作,关系只会越来越好。这就是当下东北亚局势的现实,也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改变的趋势。
日本人和韩国人,为什么最近越来越恨我们?很多人都以为,是历史问题,是领土争端。错
【151评论】【16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