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口19.2亿到败走越南,打败中国摩托的不是日本,而是自己人!谁能想到,二十多年前,越南的的街道曾是中国摩托车的天下,出口额一度冲到19.2亿市场份额高达80%。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二十多年前,如果你站在越南的胡志明市街头,眼前看到的不是今天随处可见的本田或雅马哈,而是清一色的中国摩托,那时候的场面,用火爆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出口额冲到19.2亿美元,市场份额飙升到80%,几乎统治了整个越南摩托车市场,短短几年时间,从默默无闻到一骑绝尘,中国摩托把越南人彻底征服了。 可没想到,好景并不长,如今市场份额只剩下不足1%,几乎再也看不到中国车的影子,到底是什么让这样的辉煌跌成了惨败? 当时的背景是,日本车在越南已经扎根多年,质量一流,但价格高得吓人,一台普通摩托要卖到2100美元,这在当时的越南,几乎相当于普通家庭难以企及的奢侈品。 中国摩托的出现,就像一道闪电劈开了沉闷的天空,同样的排量,只需要700美元,价格直接砍掉三分之二,对越南老百姓来说,这就是一场彻底的解放。 花很少的钱,就能拥有代步工具,骑车穿梭在街头巷尾,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感。 修车铺的老板一天能修十几辆中国车,生意好到忙不过来,零配件到处都能买到,那个阶段,中国制造在越南人的心中,等同于“便宜又实惠”。 正是因为生意太好做,国内大大小小的厂家都闻风而动,最鼎盛的时候,越南市场上同时出现了七八十个中国品牌,大家不想着如何提升产品质量,而是挤破头拼命压低价格。 你卖1500美元,我就敢卖1200美元,等到价格战打得最凶的时候,一辆车利润可能只剩下几十块人民币。 赚钱几乎成了奢望,能活下去才是第一目标,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不可能继续投入到研发和工艺上,只能在材料和零件上做文章,成本被一层层往下压,结果可想而知。 车子的质量问题开始接连爆发,钢材越来越薄,车架轻轻一碰就变形,电路偷工减料,淋几场雨就漏电,刹车不灵、发动机漏油、链条容易断裂,这些毛病层出不穷。 按理说,一辆摩托车正常能骑七八年,可当时的中国车三年就问题不断,最多五年就得报废。 对于天天靠摩托出行的越南人来说,这种体验简直就是灾难,消费者的信任在一次次失望中被消耗殆尽,“中国制造”在他们眼里逐渐变成了“便宜没好货”。 最致命的是,这种恶性竞争不仅仅体现在质量下降,还有一些无底线的行为,有人故意往市场投放有缺陷的零件,害得经销商赔钱,品牌声誉也跟着砸了。 久而久之,越南人已经分不清哪个中国品牌靠谱,只知道“中国车不行”,信任一旦崩塌,再想重建几乎不可能。 越南政府也开始收紧政策,把关税从30%拉到100%,同时提高了各种认证门槛,原本大开的市场大门,就这样慢慢被关上。 就在中国厂商拼命厮杀的时候,日本品牌选择了另一条路,他们没有被拉进价格战,而是强调质量和信任。 广告语写着“十年无大修”,在消费者心中扎下了根,更重要的是,他们大规模投资在越南建厂,把零件本地化生产,不仅降低了成本,还稳住了品质。 与此同时,他们建立了完善的售后网络,从不到一百家维修点扩展到三百家,无论在大城市还是小乡镇,车子坏了都能找到地方修,对消费者来说,这就是安心感。 当他们被中国车折腾够了之后,宁愿多花点钱,也要买省心耐用的产品,到2016年,本田一家就占据了近七成市场,加上雅马哈,日系品牌重新控制了95%的份额,中国摩托彻底失去了存在感。 这一切不是因为日本技术突然变得遥不可及,而是中国厂商自己把机会葬送了,短视的价格战,透支了质量,也透支了口碑。 最初的优势反倒成了自我毁灭的开端,市场崩塌的速度远超预期,从巅峰到谷底只花了不到十年,说到底,真正打败中国摩托的,从来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人。 今天,越南又站在一个新的转折点,政府计划逐步淘汰燃油摩托车,电动车成了新的风口,雅迪、绿源等中国品牌重新回到越南,汲取了过去的教训,这次走得更谨慎。 他们投入巨资建厂,研究越南的潮湿气候和复杂路况,电机做到IPX7防水,泡在水里半小时也能用。 售后体系也在逐步完善,不仅卖车,还定期回访车况,消费者的反馈开始好转,有人说用了两年没有大问题,服务态度也让人满意,市场的确在给中国品牌第二次机会。 回望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不难发现一个朴素的道理,做生意靠投机取巧,或许能风光一时,但绝不可能长久,真正能赢得市场的,是可靠的产品,是对消费者的真心对待。
从出口19.2亿到败走越南,打败中国摩托的不是日本,而是自己人!谁能想到,二十多
如梦菲记
2025-08-28 17:23:3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