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山东一名军人请假回家,但迟迟不见归队,上级领导打过去电话询问,三岁的女儿接到电话,直言:她爸爸救人淹死了...... 1981年,沈星出生在陕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里,和许多农村孩子一样,他的童年伴随着泥土的芬芳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 但与众不同的是,他心中始终怀揣着一个梦想,成为一名军人,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守护这片土地。 怀揣着这份朴素而坚定的梦想,19岁的沈星迈出了人生中关键的一步,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 对于这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来说,军校的生活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严格的训练、紧张的学习,沈星从不叫苦叫累,反而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和自律,一步步成长为优秀的军校学员。 他总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训练场上永远能看到他挥汗如雨的身影,正是凭借着这种不懈的努力,沈星顺利毕业并被分配到青州,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工程大学的参谋。 工作中的沈星依然保持着那份求知若渴的精神,2010年,他再次通过考试,成为武汉第二炮兵指挥学院的一名研究生。 2012年5月13日,这一天注定要被历史铭记,这天是母亲节,也是沈星难得休假的最后一天,清晨,他早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给远在陕西老家的母亲打了一个电话。 挂断电话,沈星转身看向正在准备早餐的妻子蔡相珍和在一旁玩耍的小女儿,这个小家庭是他在青州的牵挂,也是他在武汉求学时日夜思念的港湾。 沈星提议,去南阳河边散散步,他知道,晚上就要返回武汉了,想要把握住与家人相处的每一分钟。 阳光明媚,微风不燥,南阳河边的公园里,沈星一家三口漫步在林荫小道上,沈星牵着女儿的小手,时而蹲下来为她讲解路边的花草,时而抱起她让她看远处的风景,蔡相珍跟在后面,看着丈夫和女儿互动的温馨画面,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南阳河在五月的阳光下闪烁着粼粼波光,看起来平静而美丽,然而,就在沈星一家散步的同时,一场悲剧正在悄然酝酿。 救命,有人落水了!一声撕心裂肺的呼救声突然划破了公园的宁静,沈星闻声望去,只见河中央一个少年正在水中拼命挣扎,而岸边几个老人和孩子惊慌失措地大喊着求救,那一刻,他没有丝毫犹豫。 南阳河的水流比看起来要急得多,河底的淤泥和青苔更是让救援变得异常困难,但沈星凭借着军人的体能和意志力,奋力向落水少年游去。 惊恐的少年本能地抓住了沈星,几乎将他也拖入水中,但沈星没有放弃,他一次次调整姿势,一边安抚着少年,一边奋力向岸边游去。 岸上的人们看到了希望,有人伸出长杆,有人组成人链,试图帮助他们上岸,经过几分钟的奋力拼搏,沈星终于将少年推向了岸边,被岸上的人们拉了上去。 就在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的瞬间,灾难发生了,体力耗尽的沈星在尝试爬上岸边时,脚下一滑,整个人被湍急的河水卷了回去,岸上的人们大喊着,但水面上只剩下了几个消失的气泡。 一个小时后,救援人员终于找到了沈星,但为时已晚,这位年仅31岁的军人,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一个少年的重生,他的生命定格在了2012年5月13日,定格在了这个特殊的母亲节。 沈星的英雄事迹很快传遍了全国,2012年6月1日,一个特殊的日子,"六一"国际儿童节,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追授沈星"舍己救人的优秀军人"荣誉称号。 这一天的选择意味深长,因为沈星救的正是祖国的花朵,他用生命诠释了对下一代的守护。 同年7月,沈星又被追授为"时代楷模",这是国家对公民道德模范的最高褒奖之一,一时间,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沈星的感人事迹,他的名字成为了勇敢和无私的代名词。 更为深远的是,沈星的事迹被编入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在课本的页面上,沈星的故事以平实而感人的语言讲述着,成为了无数青少年心中的榜样。 沈星的部队也追封他为烈士,他的家属享受相应的优待政策,但对于失去亲人的家庭来说,这些都无法填补心中的空缺。 青州,这座与沈星结缘的城市,以自己的方式铭记着这位英雄,沈星牺牲后的第四天,青州市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令人震撼的是,数万名市民自发走上街头,手捧鲜花,送别这位他们可能素未谋面却深深敬仰的英雄。 街道两旁,数万只白色的千纸鹤随风飘扬,它们是市民们彻夜折叠的心意,寄托着对沈星的无尽哀思。 更令人动容的是,有4000多名市民在一条横幅上签名,呼吁将沈星跳水救人的那座无名桥命名为"沈星桥",这一提议很快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并在一个月后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后来,在沈星桥旁,一座青铜像静静矗立,铜像中的沈星身着军装,目光坚定而温和,仿佛在诉说着那个瞬间的选择,当危险来临时,一个军人的本能反应。
2020年,山东一偏瘫母亲说:“我想去大理。”儿子一口回绝:太远,不去!哪知,母
【7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