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40多岁就搞出了氢弹,氢弹的四种构型中,最顶级的就是于敏构型,可惜郭永怀

海边观潮客 2025-08-28 10:28:44

于敏 40 多岁就搞出了氢弹,氢弹的四种构型中,最顶级的就是于敏构型,可惜郭永怀牺牲太早了。要不中国的导弹技术至少领先世界两代!就像于敏环一样,全世界只有中国人行!​ 于敏一个没有留学的本土学者,竟然研究出了国际一流的架构,这得多聪明的大脑,只有于敏构型才能让氢弹长期储存,他设计的氢弹的半衰期长达 50 年,而美国的氢弹最多只能存放 5 年就打不响了,所以不管是美国还是俄罗斯,都没有随时准备实战的氢弹。​ 于敏确实是真厉害,可把这事儿全归到 “聪明大脑” 上,倒有点轻看了他。那会儿搞氢弹哪是一个人能成的?他没留过学,手里没现成的国外资料,连氢弹的基本原理都得自己一点点抠。办公室的灯亮到后半夜是常事,桌上堆的演算纸能摞半人高,他妻子说好久没见他按时吃过饭 —— 哪是光靠 “聪明”?是把命都搁在这事儿上了。​ 说 “于敏构型最顶级”,倒不如说它最 “懂中国”。那会儿咱们家底薄,既得让氢弹能造出来,还得让它能存得住、用得上。于敏构型就是奔着这个来的,解决了 “长期储存” 这个大难题,这才是真本事。至于美国氢弹存 5 年,咱们能存 50 年,是两国技术路径不一样,各有各的难处,不用非得说 “谁不如谁”,咱们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就够牛了。​ 郭永怀牺牲确实让人疼,他要是在,肯定能帮着往前推不少,但说 “至少领先世界两代”,就有点想当然了。导弹技术是堆出来的活儿,得靠一代代人攒经验、试错,不是少了谁就差一大截,多了谁就跳两级。郭永怀重要,于敏重要,那些没留下名字的研究员、工厂里的工人也重要,是一堆人攥着劲往前赶,才有了后来的样子。​ “于敏环全世界只有中国人行”,这话听着提气,其实藏着的是那会儿的一股子倔劲 —— 别人不教,咱们就自己搞;别人觉得难,咱们就死磕。于敏不是天生的 “氢弹圣人”,他就是个把国家需要扛在肩上的学者,带着一群同样犟的人,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这股子劲儿,比说 “最顶级” 更让人记牢。​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37

猜你喜欢

海边观潮客

海边观潮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