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看高志凯教授怼外国人的视频吗?高志凯,这位曾经给邓小平当过四年英文翻译的

波览历史 2025-08-28 00:18:47

你喜欢看高志凯教授怼外国人的视频吗? 高志凯,这位曾经给邓小平当过四年英文翻译的学者,现在成了中国在国际场合的一张“硬嘴皮”。   2025年7月的中欧经贸论坛上,当一位德国企业家当众抱怨“中国市场准入门槛高,外资企业被区别对待”时,台下不少人以为会是一场针锋相对的争执。   可高志凯却平静地接过话头,没有急着反驳,而是先提起自己上世纪80年代陪同时任领导人考察外资企业的经历。   “当年中国刚打开国门,连‘市场经济’都还是新鲜词,现在中国连续12年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2024年外资企业在华营收超过8万亿美元,要是真有‘区别对待’,这些数字该怎么解释?”   他顿了顿,又举了个具体例子,“就说汽车行业,德国车企在华合资企业的利润占比,比在欧洲本土还高15个百分点,这难道是‘门槛高’的表现?”   这番话没有刻意拔高,也没有尖锐指责,却让那位德国企业家当场点头承认“信息有偏差”,台下响起的掌声里,藏着的是对中国立场的认可。   而这正是高志凯在国际场合最珍贵的能力:把中国的真实情况,用西方能听懂、愿接受的方式讲清楚。   很多人说高志凯身上有“中国霸气”,但这份“霸气”从来不是靠嗓门大或态度硬,而是来自他对中国发展逻辑的深刻理解,这份理解的源头,离不开1984到1988年那四年给邓小平当英文翻译的经历。   那段时间,他跟着邓小平见过多国政要、企业家,也见证过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艰难抉择。   他后来在一次访谈里提到,印象最深的是1986年邓小平会见美国代表团时,面对“中国改革会不会走回头路”的质疑,邓公只说了一句“改革的步子不会停,因为这是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   “这句话让我明白,中国的立场从来不是凭空喊出的口号,而是基于‘人民利益’这个根本,后来我在国际上发声,始终记着这一点,不管对方提什么问题,都要回到‘事实’和‘人民福祉’上,这比任何‘硬怼’都管用。”   正是这份底色,让高志凯的发言总能跳出“非黑即白”的对抗思维,在复杂的国际语境里找到共鸣点。   2025年3月,达沃斯论坛上有人把“一带一路”项目说成“中国对外输出过剩产能的工具”,甚至抹黑某国的公路项目“加重债务负担”。   当时不少媒体等着看“中国代表如何反驳”,高志凯却没纠缠“是不是过剩产能”,而是拿出了那个公路项目的实际数据。   “那条公路通车后,当地物流成本下降了40%,原来需要3天才能运到港口的农产品,现在1天就能到,去年当地农产品出口额增长了65%,带动20万人脱贫。   如果这叫‘负担’,那当地老百姓为什么主动给项目立纪念碑?”他还特意提到,项目融资里有30%是无偿援助,剩下的贷款年利率只有1.2%,远低于国际商业贷款的5%以上。   “中国从来不会把‘债务’当筹码,因为我们自己也经历过‘想发展却没基础设施’的阶段,知道这些项目对发展中国家意味着什么。”   这番话过后,原本附和“债务陷阱”说法的几位学者,主动在后续讨论中修正了观点,比起情绪化的辩解,这种带着“共情”的事实陈述,更能打破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现在国际舆论场里,不缺“替中国说话”的人,但很多声音要么是堆砌专业术语,普通人听不懂;要么是刻意迎合西方语境,丢了中国立场。   高志凯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他能把“大道理”讲成“实在事”。   2025年5月,他在BBC的访谈节目里说的这番话,被海外网友剪辑成短视频传播,评论区里不少人留言“第一次明白中国为什么要搞芯片自主”。   有人觉得,高志凯的“硬嘴皮”是因为他有“邓小平翻译”这个身份加持,但其实更重要的是他始终保持着“不卑不亢”的姿态。   2025年1月,在一场关于人权的国际会议上,有西方代表拿“新疆问题”说事儿,甚至拿出伪造的图片抹黑中国。   高志凯没有回避,而是直接拿出新疆2024年的经济数据和就业数据:“新疆去年GDP增长6.8%,其中纺织业带动50万人就业,这些就业者里80%是少数民族同胞。   如果真有‘人权问题’,那这些人为什么能有稳定工作、能让家庭收入翻番?”他还当场邀请那位西方代表“亲自去新疆看看,不要靠几张伪造的图片下结论”。   这种“敢直面问题、更敢摆事实”的态度,让现场不少中立国家的代表纷纷表示“应该基于事实讨论,而不是被意识形态左右”。   在当下的国际环境里,中国需要的不是“吵架型”的发声者,而是像高志凯这样“会沟通、能共情、有底气”的传递者。   他的存在,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的立场不是强硬的“命令”,而是基于事实的“道理”;中国的发展不是对别人的“威胁”,而是对全球的“机遇”。

0 阅读:40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