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9年,71岁的朱升,向朱元璋辞行:“陛下,老臣要回家祭祖,”朱元璋欣然同意,并赏了他一块免死金牌,然而,朱升一出城门,立即调转方向,逃离了京城。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朱升生在徽州,家境不算富裕,从小读书刻苦,年纪轻轻便在书院教书,成了不少士子的先生,后来天下大乱,朱元璋起兵,朱升应邀入幕,成为朱元璋最早的一批谋士之一,那时候战火四起,局势动荡,朱升不是那种冲锋陷阵的人,但他懂得谋略,对局势有独到的判断,九字方针就是在那个阶段提出来的,朱元璋听进去之后,果然一步步稳住了阵脚,打下了江山。 等到明朝建立,朱升的地位自然水涨船高,成了朝中重要的文臣,论功劳,他排得上号;论资历,他算得上老资格,不少人都以为他会在新朝里继续发挥作用,甚至可能成为宰辅之臣,但事实却出人意料,建国后没过多久,朱升就提出要回乡祭祖,请求辞官,朱元璋不仅同意了,还赏了他一块免死铁券,这在当时是极高的殊荣,等于是给了他一张“护身符”。 可朱升拿到这块铁券后,心里并没有踏实,反而更加警觉,他没有回徽州老家,而是悄悄离开了都城,去了牛首山隐居,他做出这个决定,不是因为懒惰,也不是因为看破红尘,而是因为他看得太清楚。 打天下的时候,谋士是顶梁柱,是主帅的左膀右臂;但天下一统之后,这些人反而成了潜在的威胁,朱升在朝多年,见过太多风云人物的起落,也早就察觉到朱元璋在权力上的敏感,一个普通人也许看不出其中的变化,但朱升却能从一句话、一个眼神里读出背后的意味,他明白,朱元璋不会容忍任何人站得太高,哪怕这个人曾经帮他打下江山。 所以朱升选择了退出,在功劳最盛的时候离开,不留念权势,不贪图富贵,有人说他胆小,也有人觉得他识相,但无论怎么看,朱升这一退,退得极有分寸,也极有远见。 他没有带走什么财物,也没有留下什么名号,只是换了一身粗布衣裳,过起了平静的日子,在山里种茶、读书、写字,远离朝堂,远离是非,他的生活,不再与权力有关,也不再和朝局相连。 有人或许会好奇,既然朱元璋赏了免死牌,为何还要担心?朱升不是不信皇帝,只是太了解皇帝,那块铁牌看似是保命的符,其实更像是一种提醒,朱升清楚,真正保命的办法不是靠一块牌子,而是靠自己退得及时,躲得彻底。 事实也证明,朱升的判断没有错,后来,朝中接连爆发大案,曾经的权臣一个接一个地倒下,有的被贬,有的被杀,有的全家遭殃,朱升早早远离了这些风波,没有被卷进去,虽然他的儿子朱同最终还是因为政治风浪中受到牵连,但朱升本人始终没有再踏入权力的边界。 朱升没有写下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留下庙堂之上的金石之言,他只是留下一封家训,告诫后人要谨慎行事,不要贪图功名,不要靠近权力,他知道,真正的福气不是做多大的官,而是在该退的时候退下来,保得住命,保得住家。 历史上像朱升这样的人不多,大多数人一旦尝到权力的甜头,就很难放手,退一步,看似容易,其实最难,朱升能做到这一点,不是因为胆怯,而是因为足够清醒。 他没有在朝中留下太多痕迹,也没有在史书里争一个“功高盖世”的评价,但他活得久,死得安稳,没有被权力吞噬,也没有让家族因自己而遭殃,这一点,已经胜过许多权倾一时的大臣了。 朱升的故事不是传奇,也不是悲歌,而是一种冷静,他不是不懂权力的魅力,而是比谁都清楚,一旦靠得太近,就容易被烧伤,他选择了离火远一点,哪怕别人不理解,哪怕史书不多写几笔,也无妨。 牛首山的山坡上,曾经种满了茶树,朱升的晚年,就是在这些茶树之间度过的,阳光好的时候,他会一个人坐在树下,看着山风吹动茶叶;雨天的时候,他就在屋里翻书、磨墨、写字,没有朝堂的喧嚣,也没有官场的算计,只有时间慢慢流过。 很多年后,人们回头看那段历史,会发现朱升并没有留下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留下了另一种智慧: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也知道什么时候该退,他没有被权力绑架,也没有让自己成为牺牲品,这种清醒,才是真正的本事。 朱升不是个热血的英雄,也不是个冷酷的政客,他是一个有脑子的读书人,一个懂得局势的老臣,一个明白人情冷暖的谋士,他不贪、不争、不妄动,这样的人,活得长,也活得清白。 世人多记得朱升的九字箴言,却少有人提起他的人生选择,但正是这些选择,让他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保住了自己,也守住了家风,有时候,真正的胜利,不是站在权力的巅峰,而是能全身而退。 信息来源:《朱升:魂遗盐城的明朝第一开国谋臣》
1380年,朱元璋悄悄摸进御史韩宜可的家。一推门,就看到穿着补丁棉袄的孩子,家徒
【12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