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不愿意传位给朱棣?史学家:谁都可以,唯独朱棣不行。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

养狗的一天 2025-08-27 17:40:39

朱元璋为何不愿意传位给朱棣?史学家:谁都可以,唯独朱棣不行。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他的四儿子朱棣可是一直跟在身边到处征战,但是最后他却选了另一位子孙继承皇位。 然而从后来的历史来看这不算是一个正确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这事听起来有点反常,打江山靠的是兵,守江山也得有人镇得住场子。可偏偏,朱元璋最后选的继承人,不是那个一块从死人堆里爬出来、跟他南征北战的四儿子朱棣。 选的是个读书人出身、连兵都没打过的孙子——朱允炆,说白了,谁都行,朱棣不行。 这事得从头说起。 洪武元年,1368年,全国还在打仗,可朱元璋已经开始想传位这件事了。他不傻,知道自己打天下靠的是人命和运气,但想守天下,得靠规矩。 他选了老大朱标当太子,朱标是嫡长子,母亲是马皇后,身份清清楚楚。 更关键的是,朱标这人温和、聪明、讲理,不像他爹脾气那么大,朱元璋一看,就觉得这个儿子将来能当“守成之君”。他不想要第二个自己,他要的,是个稳得住的皇帝。 所以从1368年开始,朱元璋就天天带着朱标处理政务。早上一起办公,晚上一起讨论政策。文臣也都围着朱标转,宋濂、李善长、黄子澄这些人,都是朱标的“班底”。 但天不遂人愿,1392年,朱标死了,年仅36岁。史书记载是“风寒疾”,放今天看可能就是严重肺炎或者急性中毒性感冒。 那时候医疗条件差,死得快也正常,但这一下子,朱元璋傻眼了。 他已经65岁,再重新培养一个继承人,时间来不及了。而且其他儿子都不如朱标靠谱。 那时候,朱棣已经在北平当了十几年藩王,兵权在手,战功赫赫,但就是不在朱元璋的考虑范围里。 原因很简单。 朱棣是第四子,虽然有说是马皇后亲生,但大多资料认为是妃子所出。 朱元璋是个极讲规矩的人,他一手建立的明朝,最看重的就是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是底线,就算朱标死了,也轮不到朱棣。 他选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这个选择看起来合理,朱允炆是嫡孙,身份没毛病,性格也像他爹,温文尔雅,讲规矩,能听话。朱元璋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就赶紧把皇太孙的位置给了他,安排好文臣辅政。 但问题来了。 朱棣不是一般人,他不像其他藩王那样只知道吃喝享乐,他手上有兵,心里有数。朱元璋当年把他安排在北平,就是防蒙古的。 结果朱棣不仅防住了,还打了好几场漂亮仗,把北方稳得死死的。朱元璋当然知道这儿子能打,但他打从心底不想让朱棣继位。 “诸王中燕王善战,然不若允炆仁厚。”这是朱元璋说的。原话来自《明史纪事本末》,翻译过来就是:朱棣会打仗没错,但这人不够温和,不是个能安天下的人。 朱元璋不是怕朱棣当不好皇帝,他是怕朱棣当了皇帝,天下就又要打起来了。他知道朱棣这人,宁可先下手,也不会等别人动他。 果不其然,1398年,朱元璋一闭眼,朱允炆登基,改元“建文”,没多久就开始削藩。朱棣一看,完了,自己肯定是下一个。 1402年,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打了三年,攻进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 很多人说朱元璋选错了人。可真的是错了吗?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朱允炆肯定太嫩了,搞削藩搞得太急,但在当时,朱元璋的选择其实没毛病,他要的是制度的延续,是稳定的大局。 他自己打了一辈子仗,知道战争的代价,他不想再让天下百姓受苦。 朱棣后来确实干得不错,开创了“永乐盛世”,还搞了《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干了不少大事,但也别忘了,他上位的方式,是兵变,是屠杀,是把方孝孺十族杀光。 从这个角度看,朱元璋当初的担心,全对了。他不是没看到朱棣的能力,而是太清楚能力背后的代价。 所以他宁愿选一个不那么能干的孙子,也不愿把皇位交给一个可能再次掀起战火的儿子。 这是一个开国皇帝最后的理智,朱元璋知道,打天下靠狠人,守天下靠稳人,朱棣,是狠人,不是稳人。 这就是答案。 信息来源:姜凤歧,《试论朱元璋对太子的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71-73

0 阅读:989

评论列表

七月七日长生殿

七月七日长生殿

2
2025-08-28 00:39

朱标的嫡子是朱雄英,朱标和朱雄英都挂了,老朱是真没办法了,只能清洗淮西勋贵了

流转之径

流转之径

2
2025-08-27 22:34

扯淡,因为朱标活着的话,他的身份和威望是能镇的住淮西勋贵的。等朱标熬死了开国那批武勋,明朝的开局就算是真的稳了。朱标和皇长孙的意外,让朱元璋对武勋实力有了戒心,他比赵匡胤极端,直接就动刀子了。既然武人不敢信,那就只能依赖文官。你说在这种背景下,武将背景的朱棣怎么可能入选?

养狗的一天

养狗的一天

喜欢狗狗的请关注我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