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郭沫若因病去世不久,他妻子于立群突然自缢身亡,原来,她在整理丈夫遗物时,得知姐姐早就怀了丈夫的孩子,而自己竟然还嫁给仇人,共同生活了40年。 1978年6月12日,北京的空气里还带着夏日的潮闷,一代文学巨匠郭沫若走完了他的生命,各大报纸铺天盖地刊登悼念文章,歌颂他的诗歌、戏剧和史学成就。 人们还在沉浸在失去文化旗手的悲伤中时,八个月后,另一桩出乎意料的噩耗传来:他的妻子于立群在家中自缢。 她陪伴丈夫四十年,守着六个孩子,经历动荡时代,却在丈夫离世不久选择了追随,消息传出,世人都疑惑,一个本该享受晚年安宁的女人,为何突然走到生命尽头。 按照组织安排,她开始整理郭沫若的文稿与旧信,堆积如山的信封、泛黄的纸张,都是他们共同生活的见证,直到某一天,她在一个角落的纸包里发现了姐姐于立忱的字迹。 那熟悉又倔强的笔锋,把她一下子拉回到几十年前,纸上记录的不是普通的问候,而是心碎的求助,字里行间诉说怀孕的无助,对未来的期待,以及对郭沫若承诺的依赖。 可回信却冷冷几句,只说已有家室,叫她自己处理,这个发现像刀一样扎进心里,四十年的婚姻在瞬间坍塌,她才明白,自己深爱并守护的丈夫,不仅与姐姐有过纠葛,还间接推动了姐姐的绝望。 姐姐于立忱是家中的长女,出身广西贺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家族在清末曾经显赫,祖父还是吏部侍郎,母亲出自两广总督岑春煊的家族,到民国时,家道已然中落,父亲靠变卖字画度日。 身为长姐,她不得不扛起家庭重担,她读女子师范,写字极有功底,靠写春联供弟妹读书,后来进入《大公报》,成为记者,笔下锋利而有担当。 1934年因为肺病去日本治疗,也在东京担任特派记者,在那里,她遇见了同样流亡在外的郭沫若,两人因文学走近。 郭沫若那时已与日本女子佐藤富子生活多年,还育有子女,但这段新的感情仍然发生了,几年相处,感情浓烈,她甚至怀上了孩子。 她带着憧憬回国,希望得到回应,却遭遇冷漠,感情受挫,身体虚弱,加上经济支持被切断,她再也支撑不下去。 1937年,她在上海的寓所里自缢身亡,年仅二十五岁,遗书寥寥几句,没有细节,留下的只有未解的谜团,家人以为她因病而绝望,很少有人知道那背后夹杂的感情创伤。 正是在她离世不久,于立群遇见了郭沫若,她排行第三,自小随母亲迁居上海,年轻时性格爽朗,喜爱文艺,她十四岁进剧社,后来进入电影学校,还参演过几部影片,是当时小有名气的演员。 抗战爆发后,文艺界与救亡运动紧密相连,她在活动中结识郭沫若,年仅二十一岁的她,青春明艳,满怀理想,在她眼里,郭沫若是才华横溢的大师,更是姐姐生前的朋友,她带着尊敬走近他,不久便成为伴侣。 1939年,两人举行婚礼,周恩来主持,自此,她退出舞台,把自己定位为郭沫若的伴侣与助手,四十年间,她操持家务,抄写手稿,接待往来宾客,陪他走过抗战、建国、文革的风雨。 她也养育了四个儿子两个女儿,把青春和心力都倾注在家庭与丈夫身上,她自幼喜欢书法,婚后也坚持练字,渐渐形成风格,作品被博物馆收藏,但她的存在始终像一个影子,更多时候以“郭夫人”的身份出现。 郭沫若的感情历程一向复杂,他的第一任妻子张琼华,婚后第五天他就离家留学,从此再没同住,她在老宅孤独度过六十八年,直至去世。 佐藤富子为他放弃家族,改名郭安娜,独自抚养五个孩子,甚至因丈夫身份遭受牢狱之灾,她最终带着孩子们来到中国,在大连安家,直至百岁离世。 于立忱则因与他的关系陷入绝境,结束年轻生命,而于立群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了最后的伴侣,用四十年守护一段掺杂欺瞒的婚姻。 在郭沫若生前,于立群或许一直坚信这段婚姻是真诚的,可真相终究浮出,那些泛黄的信纸告诉她,自己深爱的男人曾是姐姐痛苦的源头,那一刻,她的世界崩塌。 丧夫的痛苦、丧子的阴影,再加上迟来的真相,一起压在她的心头,她本就身心俱疲,最终选择用同样的方式追随姐姐,1979年二月,北京故居内,她的生命停在了六十三岁。 葬礼上,她的骨灰与郭沫若合葬,墓碑上刻着她亲手写下的“郭沫若同志之墓”,字迹遒劲有力,可背后隐藏的,却是四十年的沉默与最后的绝望。 人们记住了郭沫若的诗、剧与学术,也逐渐开始反思他在感情中留下的伤痕,张琼华的孤守、安娜的坚韧、于立忱的绝望、于立群的随行,每一位女性都在时代洪流中付出了代价。 这不仅是一个文学大家的家事,更是一段女性命运的缩影,在动荡的二十世纪,爱情与婚姻常常不是两人之间的选择,而是社会、责任与秘密交织的困局。 信源:人民网——“抗战夫人”于立群:郭沫若病逝后自缢身亡 光明网——“是郭沫若害死她的”吗?
1978年,郭沫若因病去世不久,他妻子于立群突然自缢身亡,原来,她在整理丈夫遗物
万物知识局
2025-08-27 11:16:19
0
阅读: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