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一句话,把人性的丑陋体现的淋漓尽致。他说:“荒田无可耕,一耕有人争;肚

金风玉露一相 2025-08-27 09:50:44

鲁迅先生一句话,把人性的丑陋体现的淋漓尽致。 他说:“荒田无可耕,一耕有人争;肚里无食无人知,身上无衣受人欺;合伙租船船会漏,两家喂驴驴会瘦。” 鲁迅这句话戳穿人性丑态:百年过去,这些现象仍在照见人心! 这话不是鲁迅随手写的,是他在1927年跟友人聊天时说的,后来被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杂文中。 那会儿他刚从广州到上海,见多了底层百姓的挣扎——有人为了半块窝头争得头破血流,有人合伙做小生意最后反目成仇,这些细碎的丑态,被他用最朴素的话攒成了句子,读着像大白话,却扎得人心里发疼。就连我老家奶奶讲的旧事,都能跟这话对上个七八分。 奶奶说,我爷爷的堂哥,也就是王大伯,年轻时在村里就遇过“荒田之争”。上世纪60年代,村东头有片坡地,全是碎石子,种啥死啥,村里人都叫它“石头岗”,谁都不愿碰。 王大伯那会儿刚娶媳妇,家里人口多,粮食不够吃,就想着“死马当活马医”,每天天不亮就扛着锄头去刨石头,中午啃个红薯,傍晚才回家,手上的血泡磨破了一层又一层,足足刨了三个月,才把半亩地的石头清干净,又从河里挑泥垫地,种上了玉米。 第一年玉米收成不算好,但够添补家里的口粮。可到了第二年,邻村的张老三突然找上门,说“石头岗”是他家祖上的地,当年战乱丢了,现在得要回来。 王大伯气笑了,村里老人都知道那地荒了几十年,张老三以前见了都绕着走,现在见能种出粮食,就来抢了。 两人吵到村支书那,张老三还找了两个远房亲戚做“证人”,说小时候见过他家祖辈在那地种过豆子。 最后村支书没法,只能让两人把地分了,王大伯拿着分到的一小块地,蹲在田埂上哭了——三个月的力气,就这么被人分走了,这就是鲁迅说的“荒田无可耕,一耕有人争”。 还有“两家喂驴驴会瘦”! 上世纪70年代,村里没拖拉机,种地全靠驴拉犁。奶奶和邻居李婶合伙买了一头驴,说好轮流喂,轮流用。一开始还行,奶奶早上喂驴时会加把豆子,李婶晚上喂也会割点新鲜的青草。 可过了俩月,李婶觉得自己家种地多,用驴次数多,就偷偷减少了喂驴的草料;奶奶见驴越来越瘦,心里也不痛快,想着“我凭啥多喂”,也跟着减了量。 没半年,原本壮实的驴瘦得皮包骨,拉犁都没力气,最后只能卖掉,两人也因为分卖驴的钱吵翻了,好几年没说话。 后来奶奶总说:“俩人喂驴,都怕自己吃亏,最后驴瘦了,情分也没了,鲁迅的话真没说错。” 再看“肚里无食无人知,身上无衣受人欺”,这事儿在我太爷爷身上发生过。太爷爷年轻时在镇上的粮店当伙计,有一年闹饥荒,他自己都吃不饱,却偷偷给路过的乞丐留半个窝头。 可后来他生了场病,瘦得脱了形,衣服穿在身上晃荡,粮店老板见他干活没力气,就找了个由头把他辞退了。 走在镇上的街上,以前跟他打招呼的街坊,有的假装没看见,有的还背后议论“看他那样,肯定活不久”。 太爷爷常说:“你饿肚子,没人会替你难受;你穿得破,连狗都敢对你叫两声,这就是人心。” 有人说鲁迅的话太“冷”,净揭人性的丑。可你细想,他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是想让我们看见这些丑,才好避开这些坑。 现在农村搞合作社,大家一起种果树、养家禽,会提前订好规矩,谁出多少力、分多少利,写得明明白白,再没人因为“谁多喂了一口”“谁多耕了一分地”吵架; 职场上,也有越来越多的团队讲究“透明化协作”,项目从一开始就明确分工和回报,避免了“没人做时躲,做成了抢”的尴尬。 这些变化说明,人性里的弱点确实存在,但不是不能改。鲁迅说这话,不是让我们对人性失望,是提醒我们——别做那个“荒田有人耕了才来争”的人,别做那个“合伙喂驴却偷减草料”的人,更别做那个“见人穿得破就欺负”的人。 看清这些丑态,才能守住自己的底线,也才能在与人相处时,多一分体谅,少一分算计。 百年过去了,鲁迅的这句话依然像一面镜子,照见着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有时候在菜市场见有人为了一把青菜争得面红耳赤,在小区里见有人为了公共区域的使用权吵得不可开交,就会想起这句话。 它不只是一句批判,更是一句提醒:人性有丑陋的一面,但我们可以选择做那个更体面、更真诚的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24
金风玉露一相

金风玉露一相

金风玉露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