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我国花3000万美金买艘废船,打开舱门后发现赚翻了,就算是一艘啥也没

琴音流转 2025-08-26 21:50:56

1984年,我国花3000万美金买艘废船,打开舱门后发现赚翻了,就算是一艘啥也没有的破船,我们也要买,面对外界数不清的嘲笑声,当舱门打开的那一刻,瞬间“值回票价”了,这是怎么回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一艘锈迹斑驳的庞然大物静静停泊。 刚从澳大利亚远道而来的“墨尔本”号航母,在拖轮牵引下历经波折抵达。 拆船厂的工人围着它发愁,不知如何下手处理这个铁疙瘩。 一位军代表偶然路过,抬头仰望这十几层楼高的巨舰,心头一震,立刻上报。 几天后,一支30多人的海军技术代表团匆匆赶到。 当他们踏上甲板,面对这艘真正的万吨级航母时,震撼不已。 这是中国海军在80年代第一次亲眼目睹航母真容! 多年后,张召忠将军回忆: “那感觉,就像乡下人第一次进城看到摩天大楼。我们啥也不懂,连甲板上的天线都觉得稀奇。” 当时中国最大的051驱逐舰才3000多吨。 “墨尔本”号的体量带来巨大冲击。 更令人惊喜的发现还在后头。 虽然动力系统和武器已被拆除。 但飞行甲板上关键的蒸汽弹射器槽、菲涅尔透镜光学助降系统、以及粗壮的拦阻索及其液压缓冲装置,竟奇迹般保留下来! 这些正是舰载机起降的核心秘密。 对于航母技术几乎一片空白的中国海军。 这艘被西方嘲笑的“废船”,瞬间变成了无价的技术宝库。 海军当即决定:暂缓拆解,全力研究! 盛夏船舱内闷热如蒸笼,弥漫着铁锈和废弃物的气味。 几十名技术人员打着手电,在昏暗的舱室中艰难穿行。 汗水浸透衣衫,他们却毫不在意,专注地测量、记录、绘图。 他们研究舰体结构,分析管线布局,重点剖析保留下来的弹射和着舰系统。 这次深入骨髓的实地调研,让中国海军第一次完整摸清了现代航母的骨架与核心。 “墨尔本”号的前世堪称传奇。 它本是英国二战后期的“尊贵”号轻型航母。 生不逢时,1949年被英国以10英镑“友情价”甩卖给澳大利亚。 改名换姓后,澳方还花重金请美国加装了蒸汽弹射器。 这艘船仿佛被诅咒了一般。 1957年撞自家“蓝卡”号。 1964年夜训中撞沉护航驱逐舰“航海者”号,82人葬身海底。 1969年美澳军演,更将美军功勋驱逐舰“伊文思”号拦腰撞断,4名美军身亡。 此后十多年,撞货船、碰渡轮。 “撞船专业户”恶名远扬,累计撞沉撞伤7舰,致死156人。 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灾星”。 1982年,忍无可忍的澳大利亚将其退役,当废铁满世界求卖,却无人敢接。 直到1985年3月,中国公司通过竞标将其购入,西方暗讽中国当了“冤大头”。 黄埔船厂的研究成果影响深远。 它填补了中国航母技术的认知空白,特别是蒸汽弹射、光学助降和拦阻着舰等关键技术,完成了至关重要的启蒙。 参与调研的年轻技术人员深受震撼,一位30多岁的专家自此投身研发,屡获大奖。 1986年,就在研究后不久,经中央军委批准,海军在广州开办首届“飞行员舰长班”。 培养复合型指挥人才。 当年调研报告里那句“中国海军航母栏仍是空白”的痛语。 深深刺痛人心,也化作前进动力。 时光飞逝,当年在闷热船舱里打着手电测绘的青年,如今多已白发。 中国海军历经蛰伏,迎来爆发。 2012年,“辽宁舰”服役,2019年,“山东舰”入列。 2022年,更先进的“福建舰”下水。 当年报告上的“空白”,早已被一代代海军人填满。 “墨尔本”号,这艘被世界抛弃的“灾星”,最终在中国找到了独特价值。 成为中国航母梦起航的无声见证者。 主要信源:(封面新闻——中国航母史(四):购买退役航母 成启蒙样本)

0 阅读:90

猜你喜欢

琴音流转

琴音流转

琴音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