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一出,台积电张忠谋慌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次东方大国海关新规直接改变了芯片的原产地。以前都是按照设计公司来认定的,现在改为流片地,这就导致在美国自己造的芯片也被视为美国货了,那就需要交对等关税了。
台积电之前为了响应美国“芯片回流”的号召,可是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砸了1650亿美元建厂,目标是要量产4纳米芯片,甚至规划了3纳米、2纳米这样的尖端技术。原本想着既能拿美国的补贴,又能保住中国市场,两边都不得罪。但新规一出,美国厂造的芯片全部被打上“美国制造”的标签,125%的关税往上一加,成本可就彻底绷不住了。
张忠谋心里清楚得很,台积电在美国的生产成本本来就比台湾高出不少 —— 人工贵、工会管得严,连生产芯片用的高纯度硫酸都得从台湾运过去,关键是运费比硫酸本身还贵。这么算下来,光制造成本就比台湾高30%左右。现在再叠加上关税,成本直接翻倍,一片芯片从美国厂出来再卖到中国,价格比台湾产的贵了一倍还多。客户又不是傻子,英伟达、苹果这些大厂已经开始盘算着把订单挪回台湾工厂,谁也不想为这关税买单。
更让张忠谋头疼的是这进退两难的处境:如果硬扛高关税卖美国货,客户肯定不买账;可要是把先进产能迁回台湾,又违背了美国《芯片法案》的要求——拿了人家66亿美元的补贴,就得在美国造芯片,这不是两头都落不着好吗? 而且美国那边的麻烦事也多,比如当地工人连生产线是啥都不懂,台积电不得不从台湾包机运工程师过去,结果美国工会还不乐意,嫌抢了本地人饭碗。原本台湾20个月就能建成的厂,在美国拖到38个月,工期每拖一天,成本就多烧一天。
与此同时,这事儿还暴露了一个关键性难题:全球化供应链正在被地缘政治一点点撕裂。以前芯片产业讲究 “设计在硅谷、制造在台湾、封装在东南亚” 的分工模式,原产地认定按设计公司算,大家都能在全球市场灵活调配资源。可现在按流片地算,等于给不同地区的工厂划了红线。台积电美国工厂原本想靠 “美国制造” 拿补贴、稳客户,结果反而因为这个身份成了关税靶子。张忠谋一直反对过度本土化,觉得芯片产业需要全球协作,可现在美国政府逼着企业把产能迁回去,东大又用关税政策反制,夹在中间的台积电就像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其实,张忠谋早几年就感慨过,在美国造芯片“昂贵、浪费又白忙一场”,但当时美国政治压力大,台积电也没法完全按自己的节奏走。如今新规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担心的事全应验了:美国工厂还没盈利,2024年就亏了143亿新台币,而台积电在南京的厂反而赚了260亿,对比太刺眼。更讽刺的是,美国政府承诺的补贴也悬了 —— 特朗普政府甚至想把补贴换成股权,这简直像“黑道插干股”,台积电砸那么多钱建厂,最后连高层的话语权都可能保不住。
此外,新规的影响还不止于台积电。美国本来想靠《芯片法案》把芯片制造拉回本土,结果中国这一招直接打乱了算盘。像英特尔、德州仪器这些公司也头疼,尤其德州仪器大部分芯片在美国生产,股价一天就跌了7.6%。企业为了躲关税,只能琢磨着把流片环节挪到东南亚或欧洲,反而让供应链离美国更远了,和“芯片回流”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
说到底,张忠谋的慌,是对台积电卡在大国博弈夹缝中的无力感。本想两边讨好,结果新规让美国厂彻底成了“烫手山芋”——拿着手疼,扔了心疼。而中国这招看似只是调整原产地规则,实则精准打在全球供应链的七寸上:既反制了美国关税战,又倒逼企业把产能转向非美地区,甚至给中芯国际、华虹这些本土厂腾出了空间。
台积电这场豪赌,眼下看是输多赢少,张忠谋夜里估计都在琢磨:这芯片,到底该在哪儿造才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