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2年,姚启圣收复了台湾后,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入京面见康熙。他明知此去是死路一条,可是一向对他恨之入骨的康熙却并未杀他,这是为何? 姚启圣站在京城的城门口,望着那巍峨的宫殿,心中五味杂陈。风轻轻拂过,却吹不散他满心的忧虑。回想起这些年的经历,真是感慨万千。他本是个被顺治皇帝下令“永不启用”的汉臣,可命运就是这么奇妙,偏偏在台湾收复的关键时刻,被康熙委以重任。 当初,朝廷里那些大臣对他的举荐还心存疑虑,毕竟他的名声可不太好,有人说他言辞刁毒,心思不忠。可康熙却独具慧眼,一眼就看出姚启圣虽恃才傲物,对官场歪风邪气嗤之以鼻,但为人正直清廉,有真才实学,是个可用之才。姚启圣也确实没让康熙失望,他心里佩服康熙是个千古圣君,决心为朝廷尽心尽力。 在收复台湾的日子里,姚启圣可谓是呕心沥血。他制定了“剿抚并用”的策略,一边积极训练水师,筹备战船,一边对郑氏军队展开招抚。那些日子,他常常彻夜难眠,思考着如何才能以最小的代价收复台湾,让百姓少受些战火之苦。他还力荐施琅为水师提督,两人携手合作,为收复台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台湾已经收复,可他却陷入了更大的危机之中。他深知康熙对他一直心存忌惮,毕竟他是个汉臣,又如此得民心,在朝中树敌颇多。此次进京,他就像一只待宰的羔羊,随时可能命丧黄泉。 当姚启圣踏入宫殿的那一刻,他感觉周围的空气都凝固了。康熙高高地坐在龙椅上,目光如炬,直直地盯着他。姚启圣赶紧跪地叩拜,大气都不敢出。 “姚启圣,你可知罪?”康熙的声音在宫殿里回荡,冰冷而威严。 姚启圣心中一惊,忙说道:“臣不知犯了何罪,还请皇上明示。” “你在台湾问题上,与朕意见相悖,还敢说无罪?”康熙皱着眉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满。 姚启圣心中暗暗叫苦,他知道康熙还在为之前他提议不战而和的事情耿耿于怀。他赶忙解释道:“皇上,臣当时只是心疼百姓,不想让他们再受战争之苦。如今台湾已收复,这都是皇上的洪福,臣不过是尽了些微薄之力。” 康熙听了,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他其实心里也清楚,姚启圣是个难得的人才,为收复台湾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姚启圣在百姓心中威望颇高,如果贸然杀了他,恐怕会引起民愤。再者,姚启圣已经年迈,对自己的统治也构不成太大威胁。 想到这里,康熙说道:“起来吧,念你收复台湾有功,朕就不追究你之前的过错了。” 姚启圣如释重负,连忙谢恩。他知道,自己这算是暂时逃过一劫了。 从宫殿里出来后,姚启圣长舒了一口气。他明白,自己以后的日子恐怕也不好过,但只要能保住性命,就已经是万幸了。他望着天空,心中默默想着,或许是时候该退隐了,远离这朝堂的纷争,去过几天安稳的日子。 康熙之所以不杀姚启圣,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姚启圣确实有大才,为收复台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杀了他实在可惜;另一方面,姚启圣在民间威望高,杀他容易引发民愤,不利于统治。再者,姚启圣年事已高,对康熙的皇权威胁不大。康熙作为一代帝王,自然懂得权衡利弊,留下姚启圣,既能彰显自己的胸怀宽广,又能继续利用他的才能,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书籍:《清史稿》《康熙王朝》
1682年,姚启圣收复了台湾后,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入京面见康熙。他明知此去是死路
冷香侵梦幽
2025-08-26 17:29:39
0
阅读: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