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女教授在985任教3年,每次课上都没几个人上课,最终因考核不过惨遭辞退,万

经略简料 2025-08-26 15:22:32

广州一女教授在985任教3年,每次课上都没几个人上课,最终因考核不过惨遭辞退,万万没想到,2019年她转身进入华科大一个举动创造历史。 信源:澎湃新闻《数学界"甄嬛"发表神级论文,这些"怪人"在拯救中国学界》 郇真,一位女性数学家,其人生轨迹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的复杂面貌。郇真的学业背景十分扎实,她不仅从北京大学数学系顺利毕业并取得学士学位,还远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深造,最终拿下了博士学位。 郇真于北京大学以及美国的名校接受了顶尖的学术训练。她的职业生涯,却在两所985高校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轨迹。 在中山大学,她曾是教学考核的失败者,甚至被校方解聘。然而,转至华中科技大学之后,她竟摇身一变,成为备受追捧的明星教师。 除此之外,她在科研领域也扮演着先锋者的角色。郇真的故事并非简单的个人逆袭,而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两种人才评价模式的深刻冲突。 郇真在中山大学的困境,本质上是其高度特化的科研型思维,与大学本科通识教育所要求的普适性教学之间的错位。僵化的考核体系加剧了这一冲突。 她的家庭背景也值得一提,父亲郇中丹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数学教授。郇中丹曾评价,女儿将数学视为“童话世界”,却忽视了学生生活在现实中。 这种观点深刻剖析了郇真知识结构的特质。她的学术背景,尤其是代数拓扑领域的精深,本身就极度抽象。 她思考的维度与本科生存在天然隔阂。这导致了教学上的“翻译失败”,未能将高维知识降维翻译给初学者。 2015年,郇真入职中山大学数学系,担任副教授。拿到博士学位后,她曾先后在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而这是她结束这段研究经历后,获得的第一份教职。 她于中山大学的教学表现差强人意。课堂出勤率极低,有时甚至不足一半。学生们的挂科率畸高,曾达到60%。 学生们普遍评价她的课程如同“天书”,难以理解。她偏好使用PPT进行授课,讲课节奏快,逻辑跳跃性强,这让初学者难以跟上。 三年后,即2018年,郇真因考核不合格,校方未续签合同。她因此成为中山大学首位因教学问题被解聘的副教授。 中山大学的考核体系,采纳了教学与科研双轮驱动的标准化模式。这种一刀切的制度,对郇真这类偏科型人才缺乏适应期和灵活性。 最终,郇真在这样的制度下,被视为一个不合格的产品。她的经历,反映出标准化的学术考评体系与非典型、研究型人才之间的矛盾。 2019年,郇真接受华中科技大学数学中心之邀,职业生涯迎来转折点。华中科技大学提供的“科研优先”环境,如同一个制度性的“庇护所”。 这一环境通过解除郇真教学短板的压力,反而激发了她运用科研方法论解决教学问题的内在动力。这给予了她极为宝贵的喘息空间与试错机会。 华中科技大学数学中心采取研究优先的策略,并未强制郇真承担繁重的基础课教学任务。这给予了教师调整和成长的空间。 教学任务相关事宜,郇真从来没有逃避过。她在华中科技大学主动选择优先改进教学方法,像做研究一样对待教学,展现出她在新环境下的自我变革。 她通过分析200多份学生问卷来诊断问题,进行“需求调研”。随后,她创新教学类比,如用“乐高积木”解释线性代数,用“揉面团”展示流形,进行“实验教学”。 她还改革课堂形式,引入分组讨论和互动环节。为了提供课外强力支持,她建立了微信群,并经常深夜为学生答疑。 围绕教学展开的这些变革举措,所带来的效果相当出色。她的课程出勤率飙升至95%,挂科率大幅下降至20%。她的课程变得广受欢迎,甚至一位难求。 这一成功反过来也促进了制度的优化。她所提出的“学生不是论文,要慢慢来”这一观点,被录入华中科技大学新教师手册,从而达成了个人与制度的正向循环。 2023年,郇真在华中科技大学成功晋升为副教授。她的职业发展,证明了制度的灵活性可以有效激活人才的潜能。 拟椭圆同调与李 2 群表示理论是重要研究方向,郇真针对这两个方向,撰写了一篇 290 页的论文。这篇独立完成的论文,是她核心科研成果的体现。 这篇论文最初被国际顶尖数学期刊《ActaMathematica》接收。此举在当时被视为里程碑,她是继苏步青之后,中国大陆第二位在该刊独立发表论文的学者。 然而,期刊编辑部后续撤回了接收决定,论文最终被拒。事件发生后,华中科技大学撤下了相关的庆祝网页,带来了强烈的戏剧张力。 其顶刊论文从被接收到被拒稿的戏剧性转折,恰恰超越了世俗成败的二元论。它揭示了真正学术价值的恒定性,在于思想的深度与原创性,而非单一的发表记录。 “在至暗时刻,公式里的星光永不熄灭”—— 这是郇真的社交媒体签名,而它也精准地展现了她自身的精神风貌。”

0 阅读:73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