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是在湖北通山九宫山上,被程九伯一铁锹给拍死的,本来这一拍之下不足以致命的,李自成当时想拔腰里的剑咋拔拔不出来,程九伯这才二拍三拍逮着李的脑袋很劲拍,一共拍了九拍,再看李自成,除了血乎乎的脑袋还在动,拍到哪儿哪儿都不动了…… 李自成死得确实有点窝囊。这位号称“闯王”的男人,带领几十万大军席卷中原,最终打进了北京城,逼得崇祯皇帝上了吊。可谁能想到,他辉煌的一生,最后竟会终结在湖北一个小山村农民的铁锹之下。那不是两军对垒的壮烈牺牲,更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狼狈不堪的意外。 1645年,那已经是李自成退出京城之后第二年的事了。他的大顺政权垮得飞快,之前有多风光,现在就有多落魄。他被清军和明朝残余部队一路追着打,从陕西一路溃败到了湖北,身边没剩下多少人了。 那年夏天,农历五月初,他带着最后一点亲随部队,大概就二十来人,灰头土脸地逃到了通山县九宫山一带。那时候的九宫山,可不是什么旅游景点,山高林密,偏僻得很。他们这伙人又累又饿,想着进山躲一躲,找点吃的。 当时山下的牛迹岭一带,住着不少农户。其中有个叫程九伯的人,就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那天他正好和自己的外甥金二仔在地里干活,或者可能在附近巡查,防着点散兵游勇和土匪。 那时候兵荒马乱的,老百姓都自发组织起来自保。就在这个时候,他们撞见了李自成这伙人。在程九伯眼里,这二十来个带着兵器、衣衫不整的外乡人,怎么看都像是溃散的流寇,是来抢粮食、祸害乡里的。双方语言可能都不太通,一照面,估计都没说上两句话,冲突立刻就爆发了。 具体怎么动起手来的,细节已经没人说得清。但可以想象,那肯定是一场极其混乱的贴身搏斗。李自成那边人困马乏,战斗力大打折扣;程九伯他们是本地人,为了保护家园,肯定拼死反抗。 打斗中,李自成和程九伯是单独对上了。李自成再怎么落魄,那也是身经百战、武艺高强的老将,按理说对付一个农民不该太吃力。 可意外就出在他的武器上。混战中,他下意识地就去拔自己腰间那把佩剑,那是他指挥千军万马的象征。可不知道是因为连续奔逃剑鞘卡死了,还是之前磕碰变了形,要么就是情急之下角度不对,那柄剑居然死死卡在鞘里,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这可真是要了命了。战场上,尤其是生死相搏的时刻,一秒钟的迟疑和失误就足以决定生死。 就在李自成跟那把不听话的剑较劲的时候,程九伯可没闲着。他手里没别的,就是一把干农活用的铁锹。他瞅准这个空档,抡起铁锹就朝李自成狠狠拍了过去。 这一下,估计是结结实实拍在了李自成身上,可能是肩膀或者后背。铁锹这玩意,虽然不是正经兵器,但分量不轻,边缘也挺锋利,抡圆了打在人身上,杀伤力绝对不小。这一下重击,肯定把李自成打懵了,也打伤了,行动更加不便。 程九伯一看对方没了反抗能力,更是杀红了眼。他不可能知道眼前这个狼狈的汉子就是名震天下的“闯王”,在他眼里,这就是个危险的土匪头子,必须打死。他抡起铁锹,一下,两下,三下… 据说前后一共拍了九下,全都照着脑袋和要害部位去。直到李自成血肉模糊地倒在地上,除了脑袋还能微微动弹,身体其他部分都不动了,程九伯才停了手。整个过程可能非常短促,但极其残酷。李自成身边的少数几个随从,要么在混战中也被打散了打死了,要么眼见主将惨死,吓得四散逃跑了。根本没人能救他。 程九伯和外甥打死人之后,大概也害怕对方还有同伙,赶紧搜了身。他们从李自成身上翻出了一些东西,据说有印章、铠甲和宝剑。他们不认识字,也不知道印章上刻的啥,但觉得这些东西可能值钱,或者能证明身份,就偷偷藏了起来,然后把尸体草草处理了,可能就埋在附近哪个乱草丛里。 直到后来,清军和当地官府一直在追查李自成的下落,风声越来越紧,程九伯他们拿出来的印章和宝剑被识货的人看到,真相才大白于天下。官府为了确认,还专门开棺验过尸,但尸体已经腐烂得差不多了,只能根据衣服和随身物品大致判断。 李自成的死,看似偶然,背后其实是必然。他当时已经众叛亲离,大势已去。就算他侥幸逃过程九伯这一劫,清军和多铎的主力部队也已经在山下布防,他几乎不可能冲出重围。 他死在一个农民手里,结束得如此突然又平淡,让很多觉得他该有一场轰轰烈烈结局的人有点难以接受。但历史就是这样,充满了意外的转折,不会总按照英雄剧本上演。 一个时代的风云人物,最终悄无声息地倒在了偏僻的山沟里,他的死亡,也正式为轰轰烈烈的明末大顺起义画上了一个充满唏嘘的句号。
为什么吴三桂选择投降多尔衮,而不选择李自成呢?李自成开出的条件是:吴襄和吴三桂两
【117评论】【65点赞】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若李岩还在。。。
余生喜欢你
野史还是正史[抱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