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反复升级轰六轰炸机群?因为说白了,压根就是歪打正着,本来是技术不够,结果变成了抄近道超车。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候中国刚成立没多久,军事工业几乎是一张白纸。为了追赶世界,中国索性直接引进苏联的图-16轰炸机。1957年开始搞仿制,1959年首飞成功,型号定名轰-6。 一开始中国没啥底子,全靠苏联专家和零部件支撑。刚摸到点门道,1960年中苏关系骤变,苏联专家一撤,很多关键技术和资料都没交全,中国只能自己啃剩下的一点材料和零零散散的零件。 这就像是老师刚教了加减法就走了,后面的乘除法得自己琢磨。 最早的轰-6性能很有限,航程五六千公里,能挂几吨炸弹,算是能飞能用,但也就这样。只能往地上扔铁炸弹,准头靠天吃饭。跟当时美苏的战略轰炸机比,差了不止一大截。 那时候的中国军工,材料不行、发动机不行、航电也差,造一架全新的战略轰炸机根本没戏。既然硬拼不行,就只能换个思路。 于是中国工程师们决定死磕老平台:机体不换,但能加的就加,能改的就改。发动机换更好的,航电换数字化的,武器从铁炸弹升级成导弹,一点点把短板补上。换句话说,就是“边用边修,边修边强”。 这种做法在当时看是无奈之举,但后来证明反而走出了条“抄近道”的路线。 要说轰-6的变化,主要有几大方向:武器、发动机、航电和用途扩展。 第一,武器升级。 最初只能扔炸弹,后来逐步变成导弹发射平台。像长剑-20这种射程两三千公里的巡航导弹挂上去,轰-6就能做到防区外打击,人还在远处,导弹先飞过去了。 再比如鹰击-12反舰导弹,速度快、威力大,对海上舰队威慑力特别强。轰-6K、轰-6N这些新型号更是能挂高超音速导弹,打击方式一下子高级了。 第二,航程提升。 早期的发动机是照搬苏联的老型号,耗油大推力小。后来中国慢慢搞出了自己的涡扇发动机,不但推力更强,还省油耐用,航程一下子拉长到八千公里。再加上空中加油技术,覆盖范围更大。 第三,航电和信息化。 老轰-6驾驶舱里全是指针仪表,现在换成了大屏幕,数字化操作更直观。数据链也加上了,可以和歼-20、预警机实时共享信息。比如歼-20发现目标,把坐标传给轰-6,轰-6直接在远处发射导弹,自己根本不用冒险冲到前线。 第四,多用途扩展。 轰-6不再只是轰炸机,还能干巡航、侦察、海上监视甚至空中加油的活。像轰-6J就专门用来对付海上目标,经常大编队出现在南海巡逻。这样一来,一型飞机能干好几件事,使用价值大大提高。 很多人可能没注意,轰-6的不断升级,不仅让飞机本身更能打,还直接带动了整个中国军工体系的成长。 比如发动机,早年完全依赖进口,后来一步步做出自己的型号。再比如材料,机体耐热、耐腐蚀的合金得自己研发。航电系统更不用说,从一堆指针表盘到数字化座舱,背后是一整套电子产业的突破。 轰-6相当于一块“磨刀石”,逼着中国军工不断试、不断改。也正是这些积累,让中国后来能造出运-20大运输机、歼-20隐身战斗机,这些项目都多少吃过轰-6带来的经验。 可能有人会问,美国有B-52,俄罗斯有图-95、图-160,这些老牌轰炸机也都服役几十年了,中国的轰-6是不是在模仿他们? 其实思路完全不同。美国和俄罗斯更倾向于不断追求性能极限,比如隐身、超音速、全球打击。而中国当时的情况根本不允许大手笔烧钱搞全新机型,只能走“成本可控、见效快”的路子。 结果是,美俄走的是“高台阶大跨步”,中国走的是“边走边攒劲”。看起来轰-6老,但数量多、升级快、成本低,用体系作战的方式完全能弥补单机性能上的不足。 现在的轰-6家族,已经是全球数量最多的战略轰炸机群之一。每当几十架轰-6整齐出动,哪怕单机性能不如顶尖水平,对手也很难应对。 在台海和南海方向,轰-6经常挂满导弹绕飞,对周边国家的心理冲击很大。大家在计算安全距离时,都必须把这群“老家伙”认真算进去。 它的意义不只是威慑,还在于把中国的空军从“能防守”一步步带到“能远程打击”,战略层级完全不一样了。 回头看轰-6的发展,其实是一条很特别的路。起点是被迫仿制,中间靠“缝缝补补”升级,最后反而玩出了属于自己的套路。
美军这下彻底懵圈了!自家王牌F-35战斗机刚从日本基地点火起飞,还没飞出200公
【19评论】【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