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官场,李卫是个绕不开的“奇人”。影视剧中,他常被塑造成乞讨出身、靠机灵被雍正赏识的小厮,可历史上的他,出身富庶之家,凭捐官入仕,却凭着过硬实力,成为与鄂尔泰、田文静齐名的“雍正三大名抚”。 1688年,李卫出生于江苏徐州丰县的一个富裕家庭,是名副其实的“富二代”。自小锦衣玉食的他,对读书毫无兴趣,家中藏书虽多,他却连《四书五经》都未曾通读,科举入仕的路对他而言根本走不通。眼看儿子即将年满三十仍无建树,李家父母急在心头。恰在此时,朝廷推出“捐资入仕”政策,只要缴纳足够银两,就能获得官职。1717年,在父母的支持下,30岁的李卫花钱捐了个从五品的兵部员外郎,这个起点远超多数靠科举入仕的读书人,那时普通进士初入官场,多是从七品或从六品做起。 两年后,李卫升任正五品户部郎中,负责管理银库。在旁人看来,捐官出身的人只需混日子即可,可李卫却不这么想。他认为既然身居其位,就该担起责任。当时,一位亲王仗着权势,指使亲信在征收赋税时,每1000两银子抽取10两“库平银”,名义上是填补损耗,实则中饱私囊。官员们虽心知肚明,却无人敢揭穿。唯有李卫毫不畏惧,多次劝谏无果后,他直接在银库走廊放了一组柜子,上面醒目地写着“某王赢钱”,将亲王的贪腐行为公之于众。亲王颜面尽失,再也不敢私收库平银。 此事传到雍亲王胤禛耳中,他对李卫不畏权贵的性格十分欣赏,这个名字就此刻在了胤禛心里。1722年,胤禛登基为雍正帝,在怡亲王允祥的举荐下,李卫迎来了仕途的转折点。雍正初次召见李卫,一番交谈后,便对云贵总督高其倬称赞:“李卫是难得的贤才,你们务必爱惜,量才使用。”很快,李卫被任命为正四品云南盐驿道,主管云南盐政。 盐在古代是民生刚需,盐税更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云南盐政当时弊端丛生,雍正将这个重任交给李卫,足见信任。李卫果然不负所望,到任仅八个月,就填补了云南盐政的亏空,还额外增加了3万多两利润。雍正收到奏报后,在奏折中勉励他:“只管放胆去做,朕为你做主。”1724年,36岁的李卫升任云南布政使;次年,又擢升为从二品浙江巡抚,同时继续兼管盐务。 李卫虽读书少,却极有治理天赋。他上任后,一边扩充缉私队伍,一边暗中走访,摸清了当地最大盐枭沈氏的底细。准备就绪后,他一举擒获沈氏,其他私盐贩子吓得四散而逃。经此整治,浙江盐区“食官盐者多,食私盐者少”,盐税较往年翻倍。雍正大喜,破格提拔李卫为从一品浙江总督,允许他兼管巡抚事务。 短短五年,李卫从捐官做到一品大员,这样的升迁速度在清代极为罕见。雍正曾坦言,天下督抚中,他最关切的便是鄂尔泰、田文静与李卫三人。除了整顿盐务,李卫在缉捕盗匪、修筑海塘上也功绩卓著。 1728年,江南匪乱频发,官员与盗贼勾结盘剥百姓,雍正派李卫前往治理。李卫没有贸然行动,而是派亲信打探,发现江南督臣范时绎、按察使马世烆等人与贼首甘凤池私交甚密,甘凤池还曾参与“朱三太子案”,仍在暗中筹划反清活动。 可这位封疆大吏,个性却极为张扬。他不像读书人那般斯文,反而带着江湖人的直率与鲁莽。弹劾官员时,他不仅上奏折,还会给被弹劾人抄送一份,气得雍正私下提醒他“切勿孟浪”,可他转头就忘。给上司高其倬汇报工作,他不称官衔,直接叫“老高”,还时常称兄道弟。史载他“骄慢凌人”“矢口谩骂”,对看不惯的人和事毫不留情,因此朝堂上弹劾他的奏折从未断过,雍正曾打趣说:“近日没收到弹劾你的折子,倒有些奇怪。” 李卫还得罪了同为雍正宠臣的田文静与鄂尔泰。田文静曾弹劾他“爱嬉游”,李卫记恨在心。后来李卫母亲去世,田文静上门吊唁想缓和关系,却被李卫大骂而去,甚至将田文静写的吊唁联扔进厕所。他还曾弹劾鄂尔泰的弟弟鄂尔奇,彻底与鄂尔泰交恶。放眼朝堂,除了雍正,几乎没人能让李卫收敛锋芒,而雍正也始终包容他,为他化解不少麻烦。因此,雍正驾崩时,李卫哭得肝肠寸断,甚至当场晕倒。 1738年12月,李卫下朝后与太监谈笑,恰巧被乾隆看见。乾隆当即下旨斥责他“结交内史、欲图谋不轨”,将他移交吏部议处。李卫本就性格直率,面对这样的指控百口莫辩,又急又气,引发旧疾,不久便病逝了,年仅51岁。或许是出于愧疚,乾隆撤销了对李卫的处罚,按总督礼仪为他祭葬,赐谥号“敏达”,称他“才猷干练,实心办事”。 可谁也没想到,四十多年后,乾隆会亲手毁掉这一切。他第五次南巡到杭州西湖,发现湖山神庙里供奉的“湖山之神”,竟是李卫及十三位妻妾的塑像。原来,李卫在江浙任职时,为百姓办了许多实事,百姓感恩,为他建庙祭祀。乾隆见后却怒不可遏,认为李卫“仗着雍正宠信作威作福”,下令销毁塑像,还评价他“并非纯臣,于国于民无甚功绩”,一句话否定了李卫一生的努力。
在清代官场,李卫是个绕不开的“奇人”。影视剧中,他常被塑造成乞讨出身、靠机灵被雍
另子维好故事
2025-08-25 17:18:28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