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2年,李自成席卷中原,无人可用的崇祯突然想起,监狱里还关着一个能打的名将,此人当年可是擒获了“闯王”高迎祥。 李自成的势头太猛了,就跟滚雪球似的,官军拿他一点辙没有。崇祯皇帝急得团团转,龙案一拍——唉?朕当年好像关起来一个厉害角色?谁?对,是孙传庭!那家伙猛,连高迎祥都栽他手里了。快!快把他放出来!天牢的门咣当一声打开,孙传庭重见天日,距离他被稀里糊涂关进去,已经整整三年了。三年的牢饭,身体怕是都熬坏了,关键是他心里那口气堵得慌啊。皇帝这操作,需要你的时候你是块宝,猜忌你的时候,说扔就扔进最黑的牢底。 崇祯也是没招了。前线一塌糊涂,洪承畴投降了清军,杨嗣昌病死,卢象升战死,能打的、会打的,死的死,降的降,关的关。放眼望去,朝堂上净剩下些嘴皮子利索的真没用。孙传庭?好吧,死马当活马医了,总比坐以待毙强。刚出牢房,孙传庭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兵部尚书的帽子直接扣他头上,崇祯那期盼的眼神,跟瞅着救命稻草没两样。问题是,这根稻草刚从阴暗潮湿的角落扒拉出来,还带着霉味儿呢。 孙传庭看得明白。关中是老底子,潼关是天险,想遏制李自成西进,非得把精兵强将攥在自己手里不可。他给崇祯上书,核心就一点:皇上,您得放权!别事事都管,让我在陕西放开手脚练兵、选将、筹饷。这话实在,也戳中要害。可你猜崇祯怎么想?“放权”?不行不行!这苗头不对!孙传庭是不是想学那些拥兵自重的藩镇?皇帝心里的小本本又记上了一笔:这个人,还是有异心。 皇帝不放权,孙传庭就只能带着镣铐跳舞。他带着一群士气低落、缺粮少饷的士兵奔向陕西前线。这局面,想想就头痛。但他真有两下子。到任后快刀斩乱麻整顿军纪,提拔有能力的军官比如白广恩、高杰,集中有限的资源打造了一支还算像样的“秦军”。他还发挥自己进士的底子,亲自写劝降信给农民军,真分化瓦解了不少人。孙督师坐镇陕西那会儿,李自成的部队还真不敢轻易往这边撞,局面暂时稳住了。 崇祯十七年,皇帝陛下又出“妙招”了。李自成攻打开封城,情势危急得火烧眉毛。崇祯不分析前线实情,更不考虑孙传庭反复请求的“练精兵”计划,急吼吼一道严旨:别练兵了!赶紧带兵出潼关,立即解开封之围!孙传庭接到命令,估计心都凉透了。他太明白手底下这些兵是个什么状态——仓促集结,训练不足,硬拼李自成如虎狼之师的主力?那是送死! 圣命难违,硬着头皮也得开拔。孙传庭带着这支仓促成军的部队出了潼关,跟李自成在河南碰上了。那场景,几乎可以想象。孙传庭再能,也改变不了士兵刚训练几个月的事实,更对抗不了明军普遍缺饷、士气低落的大环境。在郏县附近,明军和李自成大军激战,开始居然占了点上风,攻破了李自成军垒,差点缴获了闯王的坐骑!可关键时刻掉链子啊!大将白广恩和高杰为了抢夺缴获的骡马辎重,闹起了内讧。明军阵脚一乱,李自成抓住机会反扑,那真是排山倒海。大败!精锐损失殆尽,孙传庭不得不狼狈撤回潼关。 陕西?哪里还守得住!家底都拼光了。退回潼关,李自成的大军紧跟着就杀到了。守关士兵人数少,又惊魂未定。孙传庭站在潼关城头,看着外面铺天盖地的农民军旗帜。他可能想起当年意气风发生擒高迎祥的时刻,想起在天牢里不见天日的三年,想起崇祯那多疑猜忌的眼神……一切努力,终究化为泡影。一场激战,潼关陷落。史书记载孙传庭“传庭死”,多半是阵亡在了乱军之中。 孙传庭尸骨未寒,崇祯在深宫里居然怀疑:孙传庭是不是临阵脱逃藏起来了?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找不到?那就继续当他是潜逃犯!直到后来北京城破,崇祯煤山上吊那一刻,孙传庭还顶着个“疑似逃犯”的污名。直到南明小朝廷时期,才给他平反追赠。想想,真替他憋屈。 孙传庭的悲剧,很大程度上就是被崇祯皇帝活活作出来的。这皇帝,用人时极度依赖,却又极度猜忌。需要你力挽狂澜时什么都舍得给,转头看你稍有点苗头,立刻就疑神疑鬼,生怕威胁到他。孙传庭在陕西干得正起劲,有希望打造一支更强军队时,一道乱命就把他推出去当炮灰。这哪里是用人?简直是浪费,是谋杀!明朝末年的政治,已经腐朽到无法容纳、更无法有效使用任何真正有能力的将领了。卢象升、孙传庭,包括之前的袁崇焕,都是在一个巨大的体制泥潭里,挣扎着试图力挽狂澜,最终却越陷越深,直至被完全吞噬。他们的每一次努力,都像打在棉花上,甚至招来自己人的明枪暗箭。 孙传庭是个能人,不假。但他的悲剧,更映照出末代皇帝崇祯的领导是多么失能,明末的政治环境是多么恶劣。一个王朝连自己最后能打的人都保护不了、信任不了、用不好,它不亡,那才真是没天理了。孙传庭的死亡,是他个人的谢幕,更是给大明王朝签下的一份绝望的死亡通知书。 #历史李自成# #闯王李自成# #崇祯皇帝之死# #孙传庭#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642年,李自成席卷中原,无人可用的崇祯突然想起,监狱里还关着一个能打的名将,
断代史鉴
2025-08-24 19:22:2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