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闹大了!”陕西西安,一大爷家里120000元的存款到期,于是来到银行重新存定期,可没想到,两个月后,大爷竟发现所谓的“存款”竟全部成了理财产品,后面还要继续缴纳24万元! 老年人的养老钱,本该是晚年安稳的基石,却常在银行里遭遇意想不到的变故。许多老人将到期存款转为保险,发现时已陷入困境。这不只是个别事件,普遍发生在老年群体中,威胁着他们辛苦积攒的血汗钱。 西安草滩的徐师傅老两口,遭遇了类似的经历。他们本有十二万元存款即将到期,却在银行的“引导”下,不明就里地办理了保险。 银行客户经理或一些业务经理,会主动打电话联系这些即将到期的老客户。他们口中常说的“保本保息、年利率2.5%的好存款”,或者“高利息存款”,精准击中了老年人求稳的心态。 老人们去银行,心思单纯,只为存款。徐师傅的老伴特意叮嘱过要存钱,对其他金融产品并未多想,在银行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原定的存款业务悄然变了样。老人们最终办理的,都是保险产品,而非他们所期望的储蓄。 整个办理过程,对老年人来说充满迷雾。徐师傅记忆力不好,也不懂复杂的金融流程,这让他们极易被工作人员牵着走。 银行人员会“手把手”教老人操作手机,电子合同签署环节,老人们更是糊里糊涂就签了字。徐师傅平时根本不用手机银行,自然无法看懂合同内容。 录制“双录”时,老人们误以为是存款流程的一部分。他们只能跟着工作人员说“是”或“同意”,没有机会细问,也听不懂那些专业术语。 办完业务,徐师傅还挺高兴,回家告诉老伴存了个三年期存款。一直沉浸在“高利息存款”的喜悦中,对真相一无所知。 老人们并未拿到纸质合同或存单。银行方面给出解释,说是“银行新规取消”或“客户没主动要就不用给”,使得关键凭证缺失。 最初,老两口觉得钱放在银行很踏实,也没有多问多想。这份朴素的信任,恰恰为后续的麻烦埋下了隐患,几个星期后,年轻的亲戚来家串门,才揭开了这个真相。 亲戚们打开手机银行,看到账户里赫然显示“保险:十二万元”的交易记录,得知真相,徐师傅瞬间“脸白了,心口像压了块石头”,巨大的冲击让老人身心俱疲。 这些保险产品还带着沉重的后续负担。徐师傅老两口明年和后年各需再交十二万元保费,对于退休金有限的老年人来说,这些巨额保费是他们无力承担的。养老钱面临损失,让他们的晚年生活陷入了困顿。 老人们试图与银行和保险公司沟通,希望能解决问题。但往往遭遇推诿和拖延,未能得到满意答复,银行方面常说,办理的是保险,合同在手机银行里,客户已签字。他们拿出“双录”作证,声称老人全程知情。 老人们反驳,自己平时根本不用手机银行,录制时也只是跟着说“是”,没有机会问细节,更没有收到过任何犹豫期提示,保险公司则往往面谈后就没了下文,或同样推卸责任。老人们为此“吃不下睡不着”,身心备受煎熬。 无奈之下,老人们只能求助监管部门。他们拨打12378向银保监会投诉,或向银监会服务电话寻求帮助,这些投诉大多仍在处理中,尚无明确结果。老人们的养老钱何去何从,仍是一个未知数。 “存款变保险”并非孤立现象。多地银行曾因误导推销保险被处罚,例如夸大收益、隐瞒条款、冒充职员销售等,金融市场环境变化也是推手。七月居民存款减少万亿,存款利息吸引力下降,银行急于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所以就盯上了老年人这样的群体。 徐师傅的退保诉求有道理,银行可能未尽到告知义务,且合同未有效送达。这些都为维权提供了依据,但是,此类案件的法律程序常有难度,储户败诉案例较多。证明银行的误导行为,是维权的核心难点。 老人应先与银行沟通,如无果再向监管部门投诉或起诉,并务必保留好所有相关证据,为守护老年人的金融安全,他们自己需提高警惕。在银行办理业务时,要认准“存款”二字,警惕“高息”、“保本”等诱惑性词语。 办理前问清是存款还是保险,是否需要连续缴费,提前取款有无损失。合同必须看明白再签字,不理解的地方要追问,电子合同的存放位置和查看方式,也要一并问清楚,确保自己能随时查阅。 金融机构更应承担起社会责任。银行和保险公司必须履行充分告知义务,提供清晰易懂的纸质合同,杜绝误导销售,他们应尊重老年客户的真实意愿,加强内部管理和员工培训,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监管部门也需持续介入调查,严惩违规行为,完善对老年客户的保护机制。全社会共同关注老年人的金融安全,确保他们的养老钱真正安稳。 保障老年人的金融权益,需要多方协作。让我们一起努力,为老人们创造一个值得信任、安全无忧的金融环境。 对此,你怎么看? 信源:华商网 发布于2025年8月21日
“快抱我”!陕西西安,一女顾客在店里吃饭,突然走向一服务员,痛苦地示意服务员抱她
【5评论】【2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