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通房丫李氏,站着侍奉丈夫与正妻长达33年。这日,她正在盛饭。谁知,管

万物聊综合 2025-08-23 15:41:17

1904年,通房丫李氏,站着侍奉丈夫与正妻长达33年。这日,她正在盛饭。谁知,管家突然冲进来高喊一声,闻言,她手一歪,啪地一声碗摔在地面碎了一地。正妻刚打算开口斥责,丈夫却开怀大笑。 在北京城的谭府,膳厅内刚刚摆上了豪华的午饭。 正中的八仙桌旁,两广总督谭钟麟与正妻陈氏端坐主位用着午膳。 桌旁侍立着一位身着素净布衣的中年妇人李氏,低眉顺眼,双手捧着一只青花瓷碗,正为主母陈氏添汤。 而这看似寻常的侍奉场景,在谭府已持续了整整三十三年。 添汤、布菜、递巾、撤碟,样样都得她亲力亲为。 三十三年,少女变成了妇人。 李氏的命运,始于河北宛平的贫瘠土地。 六岁左右,父母早亡,她只能与幼弟相依为命。 家徒四壁的窘迫,最终将她推向了被卖的命运。 1871年,时任陕西巡抚的谭钟麟,因正妻陈氏体弱无法随任,遂购入李氏作为通房丫头,负责照料起居。 初入谭府,高门深院的森严规矩让这个乡下丫头惶恐不安。 通房丫头,地位不如正式妾室,介于仆婢之间。 从此,每天天没亮即起,洒扫庭院,浆洗衣物,伺候主母梳洗,准备三餐。 在等级森严的谭府,她只能尽量将每件事都做到最好。 谭钟麟妻妾众多,正妻陈氏威严持家,其他妾室也各有依仗。 李氏谨小慎微,不敢有半分逾矩。 膳厅成了她每日的“战场”,也是她身份最直观的体现。 无论寒暑,主家用膳时,她必须站在一旁,时刻准备添饭菜。 1879年,李氏意外怀孕,生下儿子谭延闿。 母凭子贵,她得以从通房丫头抬为妾室。 然而,身份的微升并未带来实质改变。 膳厅里,她依然只能站着。 谭延闿的降生,成了李氏灰暗生命中唯一的光亮。 她将全部希望寄托在这个聪慧的儿子身上。 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未来,她甚至省下微薄的月钱,偷偷买来启蒙书籍。 在夜深人静时,借着油灯,一字一句地教儿子认字。 她深知,在这深宅大院,唯有儿子出人头地,才能为她挣得一丝真正的尊严。 谭延闿天资聪颖,五岁识字,十三岁便考中秀才,成为谭府子弟中的佼佼者。 每当谭府为儿子的学业成就设宴庆祝时,李氏依旧只能站在角落。 看着儿子在席间受众人夸赞,她既欣慰又心酸。 谭延闿将母亲的隐忍与辛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他发奋苦读,誓要以功名为母亲正名。 然而,命运的转折,往往猝不及防。 1904年,甲辰科会试放榜。 谭延闿果然不负众望,高中会元。 消息传回京城,震动谭府上下。 那天,膳厅的门帘被猛地掀开,管家冲了进来。 “老爷!夫人大喜啊!延闿少爷高中甲辰科会元!是头名会元啊!湖南两百年来头一遭!” 这消息,突然让李氏捧碗的手不受控制地一抖,“啪”的一声脆响! 那只盛满热汤的青花瓷碗,在金砖地上摔得粉碎。 正妻陈氏眉头紧锁,斥责的话语已到唇边。 然而,未等她开口,主位上的谭钟麟却发出了大笑! 谭钟麟笑罢,看到地一盘狼藉,但最终眼神看到了手足无措的李氏身上。 随即,他下令:“罢了!碎碎平安!李氏,今日大喜,来人,给李氏看座,一同用膳!” 这一声“看座”,如同惊雷,炸响在李氏耳畔。 她猛地抬头,眼中的泪水再也无法抑制。 她慌忙跪下叩谢:“谢老爷!谢夫人!” 当她被丫鬟搀扶着,颤抖着坐上那张从未属于过她的、带着锦垫的圆凳时,三十三年的站立,终于在这一刻,尘埃落定。 重要的是,从这一天起,谭府膳厅里,终于有了她李氏的一席之地。 此后,李氏的生活境遇悄然改变。 虽然谭府森严的等级秩序并未彻底瓦解,陈氏的态度也全然转变。 她可以坐在桌旁,安静地用膳,不必再时刻准备起身侍奉。 这份看似微小的改变,对她而言,却是天翻地覆的尊严回归。 谭延闿的仕途随之青云直上,入翰林,任高官,成为清末民初政坛的风云人物。 李氏作为状元之母,地位自然水涨船高。 然而,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并未因儿子的显赫而彻底消散。 1916年,李氏于上海病逝。 当灵柩运回湖南长沙谭氏祖茔准备安葬时,守旧的族人再次搬出族规。 “妾室身份低微,灵柩不得从正门出殡,只能走侧门或后门。” 这一规定,让李氏死后再次剥夺她应得的尊严。 此时,已是民国初年,但旧思想仍在。 面对族人的阻拦,时任湖南都督的谭延闿悲愤交加。 他不再沉默,他纵身跃上母亲的棺椁,仰面躺下,对着族人大声宣告:“谭延闿已死!今日出殡者,乃我谭延闿!抬我出殡!” 这石破天惊的举动,以自身之“死”为母亲正名,以决绝的姿态向腐朽的礼教发出最强烈的抗议。 族人被他的气势所慑,最终被迫让步。 李氏的灵柩,终于堂堂正正地从谭府正门抬出,葬入祖坟。 谭延闿就像一束微光,照亮了李氏黯淡的人生终章,也映照出时代变迁中,个体尊严艰难而执拗的觉醒之路。 主要信源:(通房丫头(古代随女主人一同陪嫁... - 百度百科)

0 阅读:0
万物聊综合

万物聊综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