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马凤山奉命到苏联学习飞机的设计技术,在上课的时候,苏联专家不让记笔记,并承诺学完了资料会一并给大家,可没想到学习结束后,苏联专家却突然出尔反尔,不给资料了,苏联专家这么做就是想看中国出丑,可是很快,马凤山却狠狠地打了他们的脸。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代末,中国正处在百废待兴的关键时期,新中国刚刚成立没多久,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迫切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战略轰炸机力量。 那时国内的航空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很多关键技术根本无法从零开始,只能依赖苏联的援助。 1959年,30岁的马凤山接到任务,被派往苏联学习图-16轰炸机的设计与制造,这是一项关系到国家长远安全的大事,他明白肩上的分量极重。 在苏联的课堂上,专家们早早设好了“规矩”,他们反复强调,不必做笔记,所有资料都会在学习结束后统一提供,很多中国学员心里一松,既然老大哥拍着胸口保证,那自然不必辛苦记录。 教室里时常安静,只能听到翻译的声音,大多数人选择相信这种承诺,笔杆子几乎没怎么动过。 马凤山的做法与众不同,他并没有被轻松的氛围感染,反而显得格外专注,每当专家讲到某个部件的载荷分布或是强度计算,他都会低头快速记录。 哪怕只是一个随口带过的参数,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手势,他也尽力记下来,为了避免引起注意,他在笔记里自创了一套符号,把重点与旁人听不懂的细节悄悄标注在右侧。 左边写的是官方讲授的内容,右边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核心信息,时间久了,他的笔记本被写得厚厚一摞,足有几厘米。 学习结束的日子并不算顺利,正当大家准备迎接苏联方面承诺的资料时,国际局势骤然生变。 1960年,中苏关系急转直下,专家们连夜撤离,火车开走的那一刻,车厢里装满的并不是当初承诺的图纸和试验报告,而是被带走的一切关键资料。 中国方面最终拿到的只是一部分残缺不全的基础结构图,涉及发动机、气动计算、静力试验的核心文件完全被抽走。 轰炸机的研制几乎被掐断了命脉,苏联的本意很明显,就是想通过技术封锁让中国陷入困境,看一个刚起步的国家出丑。 西安飞机制造厂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僵局,几千名工程师与工人对着零散的图纸一筹莫展,根本无法推进工作,就在这种无助的氛围中,马凤山拿出了那本厚厚的笔记。 翻开纸页,密密麻麻的字迹映入眼帘,从气动公式到载荷试验,从零升阻力系数到最大升力系数,都有详细记载。 这些内容一旦对照起来,恰好填补了最关键的空白,那一刻,所有人都明白,这本笔记就是救命的火种。 笔记的重要性随即被高度重视,工厂为它制定了极为严格的保密流程,查阅需要经过多层审批,翻阅时必须有专人监控,甚至连抄录都只允许在黑板上短暂书写,记完立刻擦掉。 到了下班时间,笔记本必须回到专门的保密室,这种近乎苛刻的管控,说明它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一本普通的学习记录。 有了这些数据支撑,中国科研人员重新建立了强度计算方法,逐步推演出完整的设计规范,上千次演算和试验在厂区进行,原本残缺的技术体系一点点被补齐。 1968年冬天,银色的轰-6在西安机场的跑道上成功起飞,虽然外形与苏联的图-16相似,但内部系统几乎都是靠中国人自己摸索出来的成果。 苏联专家当初刻意隐瞒的细节,竟然在这本笔记里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并在实际验证中毫无差错。 更出人意料的是,中国版轰-6在稳定性和可靠性上表现得比原型更好,这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轰-6的出现不仅让中国拥有了自己的战略轰炸机,更重要的是,它带动了整个航空工业的成长。 科研团队在笔记的基础上,推导出一整套自主的计算方法,使中国成为全球少数几个掌握大型飞机强度自研能力的国家。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这套体系被继续应用在运-10大型客机的设计中,虽然项目最终没有量产,但却培养出大批骨干力量,建立了成体系的规范,后来C919等新一代客机的成功,背后都有这一脉的传承。 回顾这一段历史,可以清楚看到一个工程师的坚守意味着什么,如果当年马凤山也像其他人一样把笔搁下,中国的航空工业很可能会在那一刻陷入长期停滞。 苏联专家原本的算盘是通过技术封锁让中国陷入困境,可马凤山的谨慎和执着,让这一阴谋彻底落空,几十年后,当人们看到国产轰-6不断改进、型号层出不穷时,都会想到当年课堂里那个安静记录的身影。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澎湃新闻——最美奋斗者|造中国人自己的大飞机,是他一生致力做的事
苏军为什么没有被德军耗尽人力?这么说吧,苏联其实是和德国一起死的,只不过苏联晚了
【16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