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上海一男知青为了回城,抛弃了农村妻子,分别时,妻子哀求地说:“带着我

如梦菲记 2025-08-16 12:18:38

1978年,上海一男知青为了回城,抛弃了农村妻子,分别时,妻子哀求地说:“带着我吧!”男知青却头也不回的走了,没想到,留给自己的却是终身悔恨。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3年,白晓峰背着行李走进皖北平原那个小村庄时,脚下的黄土路扬起一片尘埃,这个刚刚初中毕业的上海少年,看着眼前低矮的土坯房和满脸泥土的村民,心里涌起一阵说不出的恐慌。   城里长大的他分不清麦苗和韭菜,第一次挑担子就把肩膀磨出了血泡,吃着粗糙的窝窝头时嗓子被噎得直冒眼泪。   就在白晓峰快要被这种生活击垮的时候,李云出现在了他的世界里,这个朴实的村姑娘总是默默地把自己省下的口粮塞给他,看见他衣服破了就拿针线悄悄缝补。   煤油灯昏黄的光线下,她专注地穿针引线,眉眼温柔得像春天的第一缕阳光,白晓峰渐渐习惯了这种被照顾的感觉,也习惯了每天下工后看见自家烟囱冒起的炊烟。   1975年,两人结了婚,没有什么像样的仪式,李云只是把家里唯一的新被单铺在土炕上,羞红着脸说以后就是一家人了,那些年里,白晓峰尝到了前所未有的安稳滋味。   每天回到家,李云总会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玉米粥,冬天的夜里还会把他冰凉的脚塞进自己怀里暖着,这份踏实让白晓峰偶尔会想,要不就在这里过一辈子也挺好。   可是内心深处那个关于上海的梦从未熄灭过,梧桐叶落的淮海路,轮船汽笛声响起的黄浦江,还有那些霓虹灯点亮的夜晚,这些记忆像根刺一样扎在他心里。   李云察觉到了丈夫眼中时常闪过的恍惚,她不懂城市意味着什么,只知道白晓峰的心思时常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1978年冬天,返城的消息像炸雷一样在村里传开,白晓峰听到这个消息时,整个人都颤抖了起来。   他夜以继日地跑公社,找关系,办手续,眼睛里燃烧着一种李云从未见过的光芒,那种光芒让她害怕,因为她知道那里面没有自己的位置。   当白晓峰收拾行李的那天终于到来时,李云跪在村口的冰碴子上,死死抓住他的裤腿哭喊着"带着我走吧"。   可是白晓峰知道自己带不了她,没有城市户口,没有工作安排,他甚至连自己回城后住哪里都不知道。   他狠心掰开李云长满冻疮的手指,踩着结冰的车辙印一步步走向公路,身后传来的哭声被寒风吞没,他始终没有回过头。   回到上海后,白晓峰确实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城市生活,他进了工厂当工人,后来凭着文化底子干到了车间主任,还娶了城里的妻子生了孩子。   表面上看一切都很圆满,可只有他自己知道心里那个角落塌了,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总会想起李云煮玉米粥时灶火的香味,想起她给自己暖脚时粗糙却温暖的手掌。   李云被留在农村后,日子变得更加艰难,作为被抛弃的女人,她承受着村里人异样的眼光和指指点点。   她没有再嫁人,一个人种地养活自己,把那张白晓峰穿知青服的照片挂在堂屋最显眼的地方,相框的边角都被她摸得发白。   二十多年过去了,退休后的白晓峰终于鼓起勇气踏上了南下的火车,当他推开李云家院门看见那个头发花白的女人时,内心涌起巨大的愧疚和痛苦。   屋里依然挂着他年轻时的照片,李云倒给他一杯水,平静地告诉他自己过得挺好,不需要他的补偿。   临别时李云送他到村口,轻声问了一句"当年你咋就不能回一下头呢",这句话像刀子一样割在白晓峰心上,他蹲在地上像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他明白自己为了追逐城市的月亮,踩碎了脚下最珍贵的六便士。   白晓峰用半生的成功换来了终生的悔恨,他得到了朝思暮想的上海生活,却永远失去了那个在寒风中为他煮粥暖脚的女人。   有些选择一旦做出就无法挽回,有些错过了的人就再也回不来,李云用她的宽容和坚守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而白晓峰则用余生的痛苦明白了什么叫做得不偿失。   那个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无数个体的命运,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选择承担代价,城市与乡村的差距造就了这样的悲剧,而人性的弱点让悲剧变得更加深刻,白晓峰们追逐着远方的灯火,却弄丢了身边最温暖的光芒。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知青历史资料及相关回忆录

0 阅读:55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