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老战士陈克秋的传奇故事——为党守护“钱袋子” “穿”着“金库”反“扫荡” 1921年,陈克秋出生在浙江乐清的一个大户人家。陈家一共有九个孩子,六个是女儿。别看是大家闺秀,她的父亲却很开明,愿意送女儿上新式学校读书,这在当时算是破格的。陈克秋和三姐陈洛涟感情最好,两人几乎是形影不离。正是因为能上学,她们才在课堂里接触到了进步思想,才有了后来走上革命道路的可能。 1938年,日军飞机轰炸,硝烟笼罩温州上空。年轻人们的血气方刚,在校园里燃烧得更旺。有人高唱《毕业歌》,有人呼喊“同学们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那股子劲头,今天回头看,就是“要上前线”的直接冲动。 有一天晚上,三姐悄悄告诉陈克秋,自己打算去皖南投奔新四军。陈克秋几乎没犹豫,“我也要去!”姐妹俩说走就走。1938年临冬的一天,陈家姐妹俩和三名同学,一行五人翻出学校的围墙,踏上了抗战的道路。 一路上危险不断,几经辗转,终于在12月28日抵达安徽泾县中村的新四军教导总队女子队。陈克秋后来回忆,就是在那里,她真正开始了军旅生涯。班长楚青,就是粟裕将军的夫人。授课的老师,也都是当时有学问、有水平的老同志:薛暮桥讲政治经济学,夏征农讲统一战线,罗琼讲科学社会主义,陈铁军讲军事,李素文教卫生。她们白天训练,晚上上课,甚至还要参加全军运动会。那段时间,她们从普通学生,变成了真正的革命青年。 半年后,陈克秋被派去军部军需处学财会。再过几个月,她成了新四军教导总队的会计。说起来,她当时只有十九岁,却已经在为部队管账。这些经历,让她逐渐懂得了什么叫责任。她自己后来回忆:“就是那时候,从一个小姑娘,成长为新四军的干部。” 1941年,情况急转直下。皖南事变爆发前夕,新四军军部准备北撤。陈克秋被安排在最后一批非战斗人员撤出。几个月艰难转移,她终于到达盐城军部。战友们见她幸存下来,激动得把她高高举起。就在那时,领导问她:“愿不愿意担任新四军财经部和江淮银行的金库主任?” 一个二十岁的姑娘,毫不犹豫答应了。她甚至把自己仅有的金戒指、家里留下的首饰全部捐出来。很快,她也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其实,1941年对于新四军的财经战线,是个大节点。刘少奇、陈毅决定在盐城成立江淮银行,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4月1日,江淮银行正式挂牌,成为抗日根据地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它发行的纸币,被老百姓叫作“抗币”。 别小看这几张纸,它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巨大:给农民贷款买耕牛、种子、农具;支持个体商户;鼓励商人冒险到敌占区采购。经济一活跃,老百姓的日子才有保障。后来有资料记载,江淮银行开业当天,就贷出了六万元,后来又陆续投放几万元,解决了燃眉之急。 可这一切,都离不开“金库”的安全。作为金库主任,陈克秋要守住党的“钱袋子”。这不是简单的算账,而是生死考验。 从1941年起,日伪军不断对根据地“扫荡”。银行不能固定在一个地方,必须跟着部队转移。那时候,陈克秋想了个办法:缝了一件特制的背心,里面有许多口袋,把金条一根根缝进去。这样,金库就穿在她身上,钱钞由大家分捆随身携带。人不离金,金不离人。 有一次,她们所在部队突遇敌军突袭。为了躲避,陈克秋和战友们跳上了海防团的船,才算逃过一劫。行李丢了,但背心上的金条一根没少。整整一年半,她都穿着这件背心,直到1943年春天,部队局势稳定,她才把金条交出。交出的时候,没有任何手续,就像拿到的时候一样。靠的,就是党性和信念。 有人后来问她:“金条在你身上,别人也不知道,你没想过留一点?”陈克秋的回答很干脆:“那时一心只想着抗日救国,哪有别的心思?” 这句话,朴实无华,却最能说明问题。守钱的人,最重要的是“靠得住”。 新四军财经部和江淮银行,最终支撑起根据地的经济体系。没有这样的金融支持,就没有抗战根据地的稳定。陈克秋在里面的作用,不能说是决定性的,但她守住的那一批金条和资金,确实撑起了军队最艰难的岁月。 战争结束后,她转业到地方,做过党委副书记、民政、人事、财贸的领导干部。她的丈夫董铁山,同样是新四军出身,后来成为大校。两个人的经历,几乎就是新中国那代人的缩影。 1985年,她从江苏省文化厅离休。多年以后,她依然记得当年唱过的《毕业歌》,甚至还能在采访时哼唱起来。那首歌,见证了她从一个爱国学生,到新四军战士,再到共产党员的转变。
抗战中,日军重兵包围大清河,聂荣臻急设前指应对。不料,前指司令朱占魁却不在乎:“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