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今天不聊股市,继续我们的财商话题。熟悉子弹列车的朋友

庚黑星君 2025-08-22 02:07:24

你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

今天不聊股市,继续我们的财商话题。

熟悉子弹列车的朋友们可能发现了,我每周都会专门空出一两次,讲理财思维。我一直觉得,有一个系统的个人财务观念,比单纯会赚钱重要的多。

最近翻了几本台湾理财类图书,发现一个高频词:“第一桶金”。

这是一个非常容易让人停下来,引起思考和联想的问题。它不仅是财富旅程的起点,更是最难跨越的门槛之一。

正如李嘉诚所说:“赚第二个100万远比第一个容易。”很多人一生之所以财务受限,原因往往不是后劲不足,而是始终没有越过“积累第一桶金”这个门槛。

今天想跟你聊的,不是那些暴富神话,而是回归常识:普通人靠什么跨过这第一关?

……

如何定义“第一桶金”

“第一桶金”并没有统一标准,对有的人来说,可能是10万,对有的人来说,是500万。

看到过一个比较具象的定义是:资产总额超过年收入的5倍。

比如你年收入10万元,那么你的第一桶金目标就是50万元;如果年入百万,第一目标就是500万。

这个倍数设定很有现实意义:它大约对应一个人五年的工作成果,换句话说,你开始有了“用资产替你打工”的可能。资产带来的利息、分红、租金,会成为你收入的一部分,而不再是全靠卖时间。

所以,第一桶金的价值,不只在数字本身,而是它背后的“质变”:从单点劳动者,变成拥有复利杠杆的投资者。

……

关于“第一桶金”的建议

我整理了财经作家们写到的许多有关“第一桶金”的建议,提取其中一些共性的部分,大体如下:

1️⃣目标感是第一步,不然就会原地打转

我们看似每天都在赚钱,但没有明确的资产目标,很容易陷入“今天赚、明天花”的节奏。

“想要变富”这句话太模糊了。你需要把目标具体化,比如三年攒下50万,或五年达到年收入的5倍净资产。

这种设定方式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倒推出自己每年、每月的结余目标;二是会促使你主动去管理支出、寻找副业、理解投资工具。

大多数人不是没有赚钱的能力,而是缺少目标感。

2️⃣用“资产账户”思维替代“工资账户”思维

我们习惯了拿工资、刷信用卡、月底归零。

但你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只进不出”的资产账户。它可以是一个定投账户,一个高息存款账户,甚至是一笔独立出来的专项理财。

钱一旦进入这个账户,就不再属于“花钱”范畴,而是资产的种子。

哪怕你每月只能往里投1000元,一年也有1.2万元。关键是,它开始具备了心理账户效应——你会更想保留它、看它长大,而不是轻易动用它。

3️⃣机会总是藏在“没人注意的地方”

几乎所有跨过第一桶金的人,回头看时都会提到一件事:他们抓住了一个“别人看不上的机会”。

也许是很早做了短视频,也许是低位买了几只冷门基金,也许是用了业余时间搞副业,哪怕只是帮别人代运营社交账号。

赚钱机会并没有消失,只是变得不像以前那么显眼了。尤其是在你没有足够本金的阶段,要更敢于去接触新东西,甚至愿意试错。

现在的新机会,包括但不限于:AI相关的轻量工具、内容分发平台、数据类兼职、带分红机制的理财工具等等。

说到底,第一桶金的积累往往靠的不是“正确答案”,而是持续试错之后的经验沉淀。

4️⃣“72法则”:时间是普通人最好的杠杆工具

“72法则”是打理个人财务时最常用的速算工具之一:

投资翻倍所需年数 ≈ 72 ÷ 年化收益率(%)

72法则可以帮助你预测获得“第一桶金”所需要的周期。比如你目前的年化投资回报率是10%,那么,72÷10=7.2年,可以实现资产翻倍。

时间的复利,其实才是多数人可以触及的“隐形杠杆”。

……

写在最后

我们常说“人生要有第一桶金”,但更值得追问的是:为什么你需要它?

因为,第一桶金的意义,不在于它能让你多富有,而是能让你多自由。

当你有了足够的本金,哪怕不工作,也能靠利息吃饭——那是一个心理状态的转变,一个人从焦虑、不安、被动,变得更从容、更自由的起点。

资产可以给你现金流,也可以给你选择权。第一桶金,是你和世界谈条件的开始。

0 阅读:34

猜你喜欢

庚黑星君

庚黑星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