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国民党上将孙震带着五百两黄金飞逃台湾,临走时将部队指挥权交给了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8-22 00:29:51

1949年12月,国民党上将孙震带着五百两黄金飞逃台湾,临走时将部队指挥权交给了侄子孙元良。孙元良召见手下开会,叫嚣说:“打,必须打下去。” 1949年的12月,解放军势如破竹,老蒋的天下基本上是土崩瓦解,成都已经是最后几个据点之一了。 这时候,国民党上将、第16兵团司令孙震,办了件“大事”。他把兵团指挥权交给了自己的亲侄子孙元良,自己呢?带着五百两黄金,坐上飞机头也不回地去了台湾。这操作,说白了,就是“叔先走,你顶着”。 接盘的侄子孙元良,也不是一般人。他立马召集手下军官开了个悲壮的大会,场面话那是说得一套一套的,核心思想就一句,也是他当时吼出来的原话:“打,必须打下去。” 这话一出,估计底下的弟兄们心里都咯噔一下:这是要我们死磕到底,为党国尽忠了? 光听这话,可能还真以为是条汉子,要上演一出“守土卫国”的悲情大戏了。但你要是知道他的外号,那你估计当场就得笑出声。 孙元良,江湖人送外号“飞将军”。当然了,此“飞”非彼“飞”。不是霍去病那种“快如飞”的飞,而是“溜之大吉”的“飞”。这位将军在战场上的逃跑功夫,那可是出了名的。 从北伐战争开始,到抗日战争的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再到解放战争的淮海战役,孙元良的履历上,“临阵脱逃”这四个字简直是高频词。尤其是在南京保卫战,他扔下自己的部队,躲进妓院才保住一条命;淮海战役,他又丢下整个兵团,化装成农民一路逃窜。 所以,当这么一位“逃跑大师”在成都喊出“必须打下去”的时候,这事儿就透着一股子黑色幽默。 果不其然,会开完了,口号喊完了,孙元良的下一步计划是什么呢?打?别开玩笑了。他转身就策划好了自己的逃跑路线,比谁都快,直接坐飞机溜了。留下十几万压根不想打的部队,群龙无首,最后要么起义,要么被歼。 叔叔孙震带着黄金跑路,是精致的利己;侄子孙元良慷慨激昂后跑路,那是刻在骨子里的“传统艺能”。 这叔侄俩,一个图财,一个保命,把“大义”两个字踩在脚下,碾得粉碎。他们飞向的那个海岛,带去的不仅仅是五百两黄金和一条命,更是一种心态,一种深刻影响了后来七十多年的复杂心态。 你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76年前的一个旧闻嘛,跟咱们现在有啥关系? 今天,台海局势依然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之一。这些年,我们总能听到对岸一些政客发出各种慷慨激昂的言论,什么“战到一兵一卒”,“强化防卫决心”等等。这些话,听起来是不是和当年孙元良那句“必须打下去”有异曲同工之妙? 调门起得老高,姿态摆得老硬。但我们透过历史的滤镜再去看这些话,就得打个问号了:这到底是真实的决心,还是又一次的“孙元良式”表演? 就拿最新的动态来说,前段时间,我们看到解放军的围台演训常态化,力度和精度都在不断提升。根据咱们国防部公布的数据,新型无人机和智能作战单元的加入,让整个体系作战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面对这种情况,对岸的应对策略是什么呢?一方面是向美国采购更多的武器,搞一些“不对称作战”的噱头;另一方面,就是内部无休止的政治口水战。 嘴上说着“要自主”,但实际上,从军事到经济,对外界的依赖越来越深。比如两岸的经济数据,即便是经历了这几年的风风雨雨,根据咱们海关总署去年的数据来看,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依然是个天文数字。这种一边赚着大陆的钱,一边又摆出强硬姿态的拧巴操作,不正是当年那种“口号与行动”脱节的翻版吗? 历史上的孙元良,他为什么能一边喊着死战,一边盘算着逃跑?因为他心里门儿清,成都守不住,他的口号是说给别人听的,是演给老蒋看的,是为了自己跑路跑得更心安理得一点,甚至是为了在历史上留下“非不为也,实不能也”的借口。 某些人和某些势力是不是也在打着同样的小算盘?他们不断渲染危机感,挑动对抗情绪,其实是在为自己的政治利益服务。他们真正在乎的,可能并不是2200万普通台湾民众的福祉和安危,而是自己的选票和国外的账户。一旦真的到了图穷匕见的时刻,他们会不会是第一个登上飞机的人? 这并非危言耸听。我们看到,这些年,岛内不少有钱人和政客,早就给自己和家人安排好了后路,拿着外国护照,在海外置办了大量资产。这种“后路”心态,和孙震揣在怀里的那五百两黄金,本质上是一回事。 黄金和护照,是他们安全感的来源,而那些“必须打下去”的口号,不过是他们用来安抚底层民众的工具。 更有意思的是孙元良的后半生。他到了台湾,倒也识趣,没再掺和军政界的事。他开过养鸡场,办过纺织厂,据说生意还不错。后来还写了本回忆录,把自己在大陆的各种“转进”描绘成了“忍辱负重”的英勇行为。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儿子,成了后来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秦汉。一个战场上的“逃跑将军”,儿子却在银幕上扮演了无数情深义重的角色。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