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4日,黑海的阳光还晒在赫鲁晓夫的度假泳衣上,这老哥哼着小曲儿回到莫斯科,推开苏共中央会议大厅的门时,脚脖子突然像被钉在了地上——他常坐的那个主席位置上,正坐着一脸平静的勃列日涅夫。 周围的人看他的眼神都不对,没人起身打招呼,连平时跟他称兄道弟的几个老伙计,都低着头抠桌子缝。赫鲁晓夫这才后知后觉:坏了,自己怕是被“下课”了。 说起来,这老哥这辈子,就没按常理出牌过。 1894年生在俄罗斯卡利诺夫卡的穷村子,家里穷得叮当响,小时候跟着爹妈在地里刨食,大点了就钻尤佐夫卡矿区的黑窟窿,当管道装配工,手上的老茧比鞋底还厚。那时候谁能想到,这泥腿子后来能坐到苏联的头把交椅? 1918年内战正酣,他揣着本皱巴巴的宣传册就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在部队里当政委,嘴皮子溜得很,能把士兵说得热血沸腾。20年代边念工业学院边搞党务,从基层一点点往上爬,30年代调到莫斯科管地铁建设,后来又去乌克兰当“封疆大吏”,硬生生把自己熬成了政坛老油条。 斯大林1953年一死,他更是玩了把“弯道超车”,先抢下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58年又兼了部长会议主席,成了苏联说一不二的主儿。 掌权后,这老哥的改革瘾就上来了。农业上铆着劲推玉米,从东欧到西伯利亚,田里全种上玉米,号称“玉米能救苏联”,结果好多地方气候不对,玉米结不了籽,农民背地里骂他“玉米疯子”。外交上更敢玩,1959年访美,跟艾森豪威尔勾肩搭背,说要“和平共处”;转头1962年就敢在古巴偷偷部署导弹,差点把全世界拖进核战争,最后又灰溜溜撤了,被人笑话“虎头蛇尾”。 他这人脾气也冲,开会时急了能拍桌子骂娘,甚至当众拿皮鞋敲讲台,老干部们觉得他“没规矩”,年轻的又嫌他改革雷声大雨点小,农业没见起色,工业也乱糟糟。尤其是他总拿斯大林说事,一会儿批一会儿捧,搞得党内人心惶惶。 所以1964年他去黑海度假,勃列日涅夫这帮人就趁机动了手。等他回来,会议已经开成了“批判会”,有人说他“破坏集体领导”,有人骂他“改革瞎折腾”,最后逼着他签字退休,连辩解的机会都没给。 从矿区工人到国家元首,再到一夜之间成了“退休老头”,赫鲁晓夫这过山车般的人生,其实藏着个理儿:越是站得高,越得琢磨脚下的路。他敢闯是本事,但太急太躁,得罪了太多人,又没能真正解决问题,垮台也就不奇怪了。 后来有人问他后悔不,他说:“至少我试过,总比啥也不干强。” 你说这人啊,干事到底该稳扎稳打,还是该猛打猛冲?赫鲁晓夫这跤摔得,对咱们现在做事有没有啥启发?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回忆录# #赫鲁晓夫政变# #赫晓鲁夫# #赫鲁晓夫全传# #列日涅夫# #勃涅日涅夫# #波列日涅夫#
1964年10月14日,黑海的阳光还晒在赫鲁晓夫的度假泳衣上,这老哥哼着小曲儿回
历史拾荒人
2025-08-21 19:48:2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