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八路军侦察员曹世范执行完任务后,前往一位村长家中借宿,村长热情款待,备下丰盛饭菜,可曹世范刚动筷子,就惊觉屋外已被百余敌军团团围住,而方才还殷勤招待的村长,此刻竟不知所踪。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44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失利,不得不从中国战场抽调兵力支援,导致侵华日军实力减弱。
但残余势力并未放弃,反而加紧反扑,伪军在华北地区频繁骚扰抗日根据地,意图切断八路军补给线。
在山东昌乐县南部,一股伪军盘踞作乱,八路军侦察员曹世范受命带新兵张成利深入敌区搜集情报。
曹世范参军已有四年。
四年前抗战进入艰难阶段,他刚入伍就碰上大柏山战斗。
作为新兵,他首战击毙三名日军,缴获三支步枪,成为军中传奇。
好景不长,不久后他在投掷手榴弹时被流弹击中左手掌。
那时医疗条件差,药物匮乏,左手最终没能保住,落下残疾。
部队建议调他去后勤岗位,但曹世范坚持要上前线。
他日夜苦练单手射击,练到能用残臂夹住子弹压进弹匣。
连长被他的精神感动,特许他转到侦察队工作——这里注重综合能力,单手缺陷可通过侦查技巧弥补。
加入侦察队后,曹世范靠一把驳壳枪和丰富经验,在敌占区屡次完成任务全身而退。
这回带张成利去昌乐县南部,一方面是任务需求,另一方面是培养新人。
两人夜间行动,一路避开大道走山路,天亮前赶到于家岭村附近。
这里距日军据点较远,村民支持抗日,曹世范考虑一夜奔波体力耗尽,决定进村暂歇补充体力。
村长热情接待二人,准备饭菜直到正午。
用餐时,曹世范突然听到院外密集脚步声,这是军队合围的信号。
转头一看,村长已不见踪影。
伪军迅速包围院子,枪口齐齐对准屋门。
子弹如雨点般射来,两人翻身跳出后窗。
这才发现被百余名伪军重重包围,村口有重兵把守。
曹世范当机立断带张成利反冲回村内,直奔最近的机枪据点。
伪军措手不及,曹世范扔出手榴弹炸响掩体,趁机夺过机枪扫射追兵。
撤退时张成利小腿中弹,行动困难,要求留下掩护。
曹世范不肯,背着他躲进农家院,利用错落院墙打起游击战。
敌人撞门进来,他们就翻墙到隔壁院子,从侧翼还击。
农家土墙、草垛、牲口棚都成天然掩体,两人藏藏打打拖延时间。
这场周旋整整持续六小时。
伪军几次冲入院落,却见弹壳不见人影;正要搜查粮仓,子弹忽然从隔壁马棚射出。
据后来山东军区记录,曹世范带伤辗转十二个院落,七次藏匿张成利又迂回接应。
傍晚将至,伪军渐露退意。
一来担心天黑后八路军增援,二来被曹世范的单手枪法震慑。
两人数了数子弹,还剩六十多发。
最终伪军仓皇撤离,曹世范和张成利趁夜逃脱。
此战让曹世范赢得“单手英雄”称号。
山东军区号召全军学习他的经验,包括如何借土墙弹孔观察敌情、用农家水缸回声判断敌军位置。
二十一岁的曹世范升任排长,实现了前线作战的愿望。
乡亲整理遗物时,发现那把驳壳枪枪柄刻着三道深痕——那是他首战缴获三支步枪的无声纪念,映照着这位年轻战士的无畏一生。
主要信源:(中国军网——抗战英烈曹世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