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民调称77%民众反感中国,中国民众对美好感度呢?结果让白宫沉默。皮尤报告显示,7成美国人不喜欢中国,有3成人甚至把中国看作敌人。而这一切,正随着新年那一场“洋悟运动”,开始出现微妙变化。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77%的美国人对中国“不爽”,而中国这边只有26%的人对美国“点赞”,这对数字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两个大国之间复杂的情绪纠葛。 不过,细看这组数据就会发现有意思的变化,美国这77%的反感率,居然比去年降了4个百分点,这可是五年来头一次下滑。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年轻人和老年人对中国的看法简直是两个世界:50岁以上的人群里,差不多四成人一提中国就皱眉头;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中,只有两成多持这种态度。 政党立场也让这个数据呈现出鲜明的分化,共和党支持者中有85%对中国不满,而民主党这边则是69%,沿海城市和内陆红州的民众,看待中国的角度也大不相同。 这种认知的断裂,背后其实是三股力量在起作用,首当其冲的是科技革命,短视频平台成了年轻人了解彼此的新窗口。 美国年轻人刷TikTok,看到的是中国高铁飞驰、移动支付便利的一面,而不是传统媒体中的刻板印象。 其次是经济账本带来的清醒认知,美国智库的研究显示,仅仅是对华加征的关税,就让每个美国家庭每年多支出1200美元。 而当初支持“对中国强硬”的人们,看着水涨船高的物价,开始重新思考这场贸易战的得失。 最后是实实在在的利益纽带,即便在政治气氛最紧张的时候,地方合作和专业领域的交流也从未中断。 内蒙古和加利福尼亚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已经持续了25年,两国高校间的联合科研项目不降反增,比往年还多了18%。 这些变化告诉我们,民意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在不断流动的过程中寻找新的平衡。 当人们有了更多渠道了解真相,当口袋里的钱开始说话,对立的声音就会慢慢被务实的思考所取代。 而在全球范围内,这种认知转变更加明显。 皮尤在25个国家做的最新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已是世界第一经济体,特别是在中东和非洲,79%的民众对中国竖起大拇指,这比例远超他们对美国的好感度。 为什么会这样?答案藏在一个个具体项目里。 中国在这些地区修建铁路、医院,不附加政治条件,当地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反观美国,连加拿大、墨西哥这样的近邻都经常抱怨它太过自我。 留学生的亲身经历成了最好的证明。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留学生看到中国在环保和人工智能领域的进步,哈佛的学生亲眼目睹中国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这些都在重塑他们对中国的认知。 社交媒体则在悄悄改变着年轻人的观念,纽约小伙晒3000美元月租的破公寓,深圳姑娘发出带落地窗的房间照片;美国年轻人为45万美元的法学院贷款发愁,中国大学生5000元的年度学费让他们惊叹。 这种变化不是政客能左右的,中国芯片自给率节节攀升,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美国的制裁不但没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推动了中国的自主创新。 供给侧改革深化、科教实力提升,这些都在改写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印象。 有趣的是,当美国还在纠结“如何遏制中国”时,一些实在的变化已经悄然发生,中国的麻辣香锅通过跨境电商走进美国厨房,高铁技术帮助东南亚铺设新的轨道,年轻人在游戏里结成跨国队伍。 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正在重塑两国民众的相互认知。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对这份民调保持沉默,因为他们知道,77%的反感只是表象,真正的变化正在年轻一代中孕育。 而当务实代替对抗,当交流突破壁垒,一个更加开放和理性的未来,正在悄然成形。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特朗普又停下讲话找人了。他正在讲华盛顿的犯罪问题,突然扭头扫视台下,喊起白宫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