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提议让中国担保俄乌和平,俄罗斯媒体迫切希望知道,中国对此有何看法?   在8

念薇评娱乐八卦 2025-08-20 09:33:51

普京提议让中国担保俄乌和平,俄罗斯媒体迫切希望知道,中国对此有何看法?   在8月18日的中国外交部记者会上,俄罗斯媒体记者就俄乌冲突连续抛出两个焦点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普京与特朗普的阿拉斯加会晤,第二个问题则是如果俄乌达成和平协议,中国是否愿意成为乌克兰安全的保障者。   这两个问题看似独立,实则都触及了当前国际社会对俄乌冲突走向的核心关切。   中方的回应既延续了一贯的劝和促谈基调,也展现了对复杂局势的审慎态度。   先看第一个问题。普京与特朗普的会晤是自2021年以来美俄领导人首次面对面会谈,外界对其寄予打破僵局的厚望。   对此,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明确表示,中方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乐见俄美双方保持接触,改善彼此关系,推动乌克兰危机的政治解决进程。这句话背后其实有几层深意。   首先,中方肯定了美俄直接对话的积极意义。毕竟俄乌冲突本质上是俄罗斯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在安全框架上的矛盾激化,美俄作为关键方,其态度变化对局势走向至关重要。   其次,中方用“乐见”而非“支持”这样的表述,既表达了开放态度,又避免陷入选边站队的陷阱。   要知道,俄乌冲突爆发三年多来,西方一直试图拉中国“选边站”,但中方始终坚持中立斡旋;   这一立场在王毅外长2025年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发言中再次得到强调——中国不是危机的制造者,也不是当事方,但始终致力于劝和促谈。   再深入想想,中方对美俄会晤的评价其实暗含着对当前谈判困境的清醒认知。根据美媒披露,此次会晤虽然气氛“建设性且相互尊重”,但核心分歧依旧存在。   比如特朗普在会晤前宣称“不讨论领土划分”,但会晤后又松口称可能涉及“土地交换”,这种前后矛盾的表态反映出美国在谈判策略上的摇摆。   而俄罗斯方面则明确表示“俄联邦领土结构已载入宪法”,战场上的优势让俄方无意在领土问题上让步。这种情况下,中方的回应既给足了美俄对话的面子,又为后续可能的谈判留出了空间。   第二个问题关于中国是否愿意成为乌克兰安全的保障者,毛宁的回答更加耐人寻味。   她表示,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和明确的,将继续以自己的方式劝和促谈,推动危机的政治解决。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值得注意:“一贯的和明确的”强调了中方立场的稳定性,而“以自己的方式”则暗含着对西方方案的审慎态度。   事实上,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中方始终坚持通过多边平台而非单边行动参与斡旋。比如2024年王毅外长发起“和平之友”小组,联合巴西等全球南方国家推动政治解决;   再比如中方多次呼吁遵守《联合国宪章》,主张通过对话而非制裁解决争端。这些都是“以自己的方式”的具体体现。   为什么中方不直接回应是否愿意成为安全保障者?这背后其实有更深层的考量。首先,安全保障机制需要各方共识,而当前俄乌在领土、中立地位等核心问题上仍存在巨大分歧。   即便美俄在会晤中提及安全保障,泽连斯基也明确表示“领土问题与安全保障不可分割”,拒绝在未收复失地的情况下接受任何协议。   这种情况下,中方若仓促表态,很可能陷入“吃力不讨好”的境地。   其次,历史经验表明,单纯依靠外部安全保障难以实现长治久安。1994年《布达佩斯备忘录》曾承诺保障乌克兰安全,但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美俄英等担保国并未履行承诺,最终导致协议形同废纸。   中方显然不愿重蹈覆辙,而是更倾向于推动建立基于国际法的均衡安全框架。   俄乌冲突导致的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已经给全球经济带来重创,这让中方更加坚信,解决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摒弃冷战思维,构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   这种立场既符合中国一贯奉行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也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诉求相契合。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的“以自己的方式”并非消极观望,而是积极作为。就在美俄会晤前后,中方通过多种渠道为劝和促谈注入动力。   比如中方提出的“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明确了停火止战、启动和谈、保障人道等十二项主张;   再比如中方持续向乌克兰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仅2024年就通过联合国机构向乌方提供了价值数亿元的医疗物资和粮食。这些行动看似低调,却实实在在地为缓解危机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当然,中方的立场也面临着现实挑战。一方面,美俄在会晤中虽然释放了对话信号,但各自的底线并未改变。   普京强调要“消除冲突的所有主要根源”,其中暗含着让乌克兰放弃加入北约的要求;而特朗普虽然表示愿意斡旋,但同时也警告若谈判不顺将对俄实施新制裁。   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让谈判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0 阅读:16

猜你喜欢

念薇评娱乐八卦

念薇评娱乐八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