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拿阅兵当筹码?中国不接招,全球秩序裂痕正在加深!

飞绿说历史 2025-08-19 16:27:31

关于是否参加中国9.3大阅兵,特朗普终于给了准话。最近特朗普在采访里给了个准话:中美要是年底前谈成贸易协议,那就见面;谈不成的话,见面也没啥意思。   8月初,一段特朗普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的片段意外登上中美外交观察家的笔记首页。 他不再回避,也不再模糊,面对记者关于是否出席中国即将于9月3日举行的反法西斯胜利纪念阅兵的提问。 特朗普给出了罕见的“准话”:“如果我们能在年底前搞定贸易协议,那当然会见面。如果不能,那也没什么好见的。”   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回应,实则是一场赤裸裸的交易信号。   时间点选得并不随意。9月3日,是中国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节点,也是全球反思历史与和平未来的仪式性时刻。 而特朗普的态度,恰恰暴露了美国对这场仪式的真实看法:不是历史共识的重申,而是一张可以讨价还价的外交门票。   就在中方紧锣密鼓筹备纪念活动,多国元首陆续确认出席的同时,特朗普却选择了“观望+附加条件”的组合拳。 他没有明确说“不”,也没有主动“祝贺”,而是把是否出席捆绑到中美贸易谈判的进展上。这不是外交,而是赤裸裸的交易。   特朗普的算盘并不复杂。一方面,他需要在国内展示对华“强硬”,尤其是在共和党内部鹰派势力持续施压下,任何形式的“对华示好”都可能被视为“软弱”。 尤其是面对2025年秋季选举临近,他更不愿被舆论批评为“在北京红地毯上当配角”。 另一方面,特朗普也深知,阅兵这种具有强烈国家象征意义的场合,一旦出席,即意味着对中方叙事的某种“默认”。而他显然不愿被绑定到一个他无法主导的历史话语中。   于是,条件就来了:贸易协议先谈成,再谈见面。特朗普的这套“交易式外交”逻辑并不新鲜。 从退出巴黎协定、勒索北约军费,到将对乌援助与拜登家族调查直接挂钩,他一贯将外交场合视为可变现的筹码。这次拒绝阅兵邀请,不过是这套逻辑的又一次延伸。   但这一次,他遇到的是不愿陪他演戏的中国。中国外交部在被问及此事时,仅以一句“无信息可提供”回应,没有表态、不设前提、不搞对赌。这种克制,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清晰的姿态。 中国不把外交仪式变成交易平台,也不会将历史纪念变成谈判筹码。更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此番表态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美贸易博弈僵局的又一次反映。   当前中美贸易谈判陷入“技术卡脖子”与“关税回旋”的双重死结。 中方要求美方履行第一阶段协议中有关金融开放与停止技术限制的条款,而美方则以“国家安全”为由推迟执行,并单方面威胁对中国芯片产业加征300%关税,涉及规模高达6000亿美元。 与此同时,美方还在稀土供应、安全审查、投资准入等领域持续加压,试图在谈判桌上“多点开花”。   面对这种节奏,中国并没有被动追应,而是主动对冲。2025年前七个月,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6.7%,对欧盟增长4.2%,有效对冲美方市场压力。 而美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增幅仅为1.4%,远低于中方9.1%的增速,反映出美国的贸易孤立趋势正在加剧。   而在地缘政治层面,特朗普拒绝阅兵,不仅是对中方的“冷场”,更是对欧洲的一次“分化操作”。   他在同一时间会见波兰新总统纳夫罗茨基——一位公开否定苏联二战胜利角色、主张波兰“历史重构”的政治人物。 这一安排的象征意味不言而喻:美国正在有意重塑二战叙事,将东欧推向反俄前沿,同时削弱欧盟的战略自主。   波兰此刻的角色,更像是一个“特洛伊木马”。纳夫罗茨基在公开场合多次反对乌克兰加入北约,强调波乌之间的“历史债务”,激化二者矛盾,客观上动摇了欧盟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团结基础。 而特朗普选择在阅兵前夕与其会面,显然是在释放信号:美国要用历史重新编排当下秩序。   但问题是,全球已经不再是一个可以由某一方“剧本独写”的舞台。   中国-东盟-海合会三方机制正在加速成型,300亿美元产能合作基金已启动,人民币结算机制覆盖中东22家央行,石油人民币交易量已超过迪拜原油。 中哈液化天然气铁路贯通后运输成本降低28%,正在倒逼“海权主导”的全球物流逻辑松动。   而特朗普缺席的背影,也将成为未来秩序裂痕的一个注脚。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是否出席阅兵”的选择,而是一个大国在规则认知、叙事权争夺、制度理念三重维度上的一次自我暴露。对中方来说,缺席不会影响节奏。 但对美方来说,每一次将外交变成交易的表演,都是在加速盟友的离心、削弱规则的公信。   特朗普给了一个准话,但这句“准话”的背后,是战略焦虑的真实写照。   而中国,没有回应这个准话,是因为我们早已无需用“是否见面”来定义自己的节奏。阅兵照样举行,节奏照样推进,世界也照样在变化。谁选择缺席,谁就主动退出了塑造未来的机会。

0 阅读:97

猜你喜欢

飞绿说历史

飞绿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