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大帝威武,签令将9月3日的纪念日名称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改为“对日本军国主义战争胜利纪念日”,不得不佩服,普京敢想敢干,乃一条硬汉! 2025年8月13日,克里姆林宫发布总统令,将原定于每年9月3日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纪念活动,正式更名为“对日本军国主义战争胜利纪念日”。 这道命令的生效,不只是修改了一个节日名称,更揭示了俄罗斯在历史政治、地缘军控、外交博弈上的深层意图,也让国际社会在震惊之余,不得不重新评估莫斯科的战略胆识与行动逻辑。 普京这一改变,并非单纯出于纪念仪式的修饰,而是对历史记忆权的强势主张,是俄日关系长期博弈中的一次政治定锚,是对东北亚安全格局的一次精准搅动,更是一次不容回避的地缘战略声明。 在当前全球秩序碎片化、历史叙事冲突加剧的背景下,普京敢于正面挑起“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责任,释放出的不仅是俄罗斯的民族情绪,更是其对外战略的三重投射。 这项更名的法律基础并不虚空。根据1951年《旧金山和约》第26条,作为战胜国的苏联(俄罗斯继承国)有权单方面修改对日战争纪念内容。 同时,俄罗斯《纪念日法》第5条规定,总统可基于“国家利益”对纪念日命名进行调整。这一次,普京行使的是战后秩序中的主权修正权,也是对“历史模糊主义”的一次制度性回击。 而在法律修辞背后,更深的是军事现实的强化。就在更名命令签署次日,俄罗斯国防部宣布启动代号为“东方-2025”的大规模两栖登陆演习,地点正是千岛群岛以南的择捉岛海域。 参演兵力超过1.2万人,俄军“棱堡”反舰导弹系统首次部署至宗谷海峡北端,覆盖日本本州北部海运通道——这一海域正是东京能源进口的生命线。 俄罗斯通过这场纪念日的“语言再定义”,将对日战争的历史叙述从“全球胜利”转向“国家胜利”,从“被动纪念”转向“主动主张”,从“模糊终战”转向“具体打击日本军国主义”。 这种命名转向,直接对标中国的“抗战胜利纪念日”(同样为9月3日),也形成与美国“对日胜利日”(9月2日)之间的叙事对抗。 而在地缘层面,更名的背后,是俄罗斯对日本能源依赖结构的精准掌控。2024年,日本从俄罗斯进口的LNG(液化天然气)占其总进口量近9%,其中大部分来自萨哈林-2号项目。 在俄乌冲突背景下,日本虽对俄实施形式上制裁,但在能源领域却不得不“嘴硬手软”。 如今俄罗斯已开始限制日企参与北极油气新项目开发,并以纪念日为契机,释放出“能源牌”可能反制的明确信号。 与此同时,俄方在贸易领域也展开“灰色反击”。2024年上半年,日本进口的扇贝中有近三分之一通过越南转口进入,实际来源为俄罗斯远东渔业基地。 这条“水产品暗线”让日本民众不得不在超市货架面对“俄罗斯制造”的现实,而日本政府对此却选择了沉默。 经济之外,是记忆之争。普京此举,还在于重新掌握“二战记忆场”的主导权。 两种叙事,长期处于争夺国际话语权的拉锯之中。更名事件,无疑是俄罗斯在这一拉锯中的一次重拳出击。 而日本方面的反应也迅速。靖国神社内的游就馆在2025年8月更新了“终战决策”展览,新增内容强调“昭和天皇为避免平民伤亡而选择投降”,再次试图将责任转化为“仁爱决断”。 但现实是,日本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同步升温,支持修宪的民意比例已达63%,创下战后新高。民众对俄抗议潮中,三菱宣布终止其在萨哈林的风电项目,损失超过14亿美元。 战略误判的代价,正逐步显现。而东北亚的格局也在悄然变化。朝鲜在俄罗斯更名后不久宣布设立“反军国主义斗争日”,并与中俄启动联合学术项目《日本侵略史再考证》。 中俄朝三国正以历史为切口,构建“东北亚记忆同盟”,在文化、法律、教育层面同步推进对日本战时责任的再定义。 面对这一态势,美国与日本的反应迟缓而被动。关岛基地紧急部署F-35C战斗机中队,试图制衡俄罗斯从北线施加的战略压力。 而日本国会则进入《反历史修正主义法案》的快速审议阶段,意图立法限制对“终战”史观的挑战。 更名事件正逐步演化为一场多维博弈。 从法律条文到军事部署,从能源供给到历史记忆,从东北亚安全格局到全球南方对“日本军国主义”问题的再聚焦,普京用一次“改名”,打响了一场静悄悄但影响深远的战略再平衡。 这一举动不仅展现出俄罗斯对历史的态度,更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在地缘政治愈发紧张的今天,谁掌握历史解释权,谁就掌握了对未来的定义权。 普京敢想,也敢做。他不是在回忆历史,而是在用历史动员现实。 不是在纪念战争,而是在延伸胜利。他以一个符号的更改,撬动了一个地区的战略神经,也再次验证了他在国际政治这盘大棋中的角色——不是跟随者,而是塑造者。 《反制日本,普京签令将9月3日更名为“对日本军国主义战争胜利日”》——观察者网
为何西方敢惹俄罗斯却不敢动中国?两场战争打醒全世界!北约30国敢围堵俄罗斯,却
【66评论】【6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