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都不要了!”山西太原,一女子陪同妹妹到医院做CT检查,做完CT检查,因为需要

经略简料 2025-08-19 10:21:06

“脸都不要了!”山西太原,一女子陪同妹妹到医院做CT检查,做完CT检查,因为需要袋子来装片子,用旁边扫码免费领取袋子的机器,领取了一张,可万万没想到,女子回家查账时发现自己购买了一份保险,这是在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的,且这份保险只是首月优惠!于是立刻找客服,客服却极力劝说不要退保,最后还是女子连续两次坚决要求才成功! 消息来源:大象新闻8-15 在山西太原的一家医院里,赵女士刚刚陪妹妹做完CT检查。她手里拿着那张还带着温度的片子,心里只想着一件事:找个袋子装好,千万别给折了。就在CT室附近,一台机器瞬间吸引了她的注意,上面清晰地写着“扫码免费领CT袋”。 这简直是雪中送炭。在医院这种特殊的环境里,人们对设施的信任度天然就高。赵女士没有多想,掏出手机就扫了码。屏幕上弹出一个界面,她跟着提示关注了一个公众号,然后快速点击了几个选项。整个过程不到十秒,一个印着保险公司字样的袋子就从机器里掉了出来。她拿上袋子,便匆匆离开了。 几天后,赵女士在查看支付宝账单时,一笔29.5元的支出让她感到莫名其妙。仔细一看,收款方是一家保险公司。她这才回想起几天前在医院领袋子的情景,原来那个“免费”的袋子,代价是一份按月自动续费的保险。 这并非一次意外,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引导。赵女士扫码后看到的界面,核心位置是一个醒目的亮黄色按钮,上面写着“免费取袋体验保障”。而在一个极不显眼的角落,则藏着一行蓝色小字:“舍弃保障直接领袋”。 在当时焦急又疲惫的状态下,任何人的视觉重心都会被那个亮黄色按钮吸引。这套流程利用了人们的惯性思维,通过繁琐的点击步骤麻痹用户的警惕心,让人在无暇细读条款的情况下,迅速完成操作。 更隐蔽的一环在于它的付费模式。“首月0元”的策略,彻底打消了用户在操作瞬间的付费顾虑。钱不是当场扣的,也就没有了即时的痛感。然而,授权一旦给出,次月开始的自动续费便悄无声息地启动。整个扣款过程,赵女士没有收到任何短信或App通知,这笔钱就这样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划走了。 这种商业模式能够成功,关键在于它选择了一个完美的场景:医院。这里的每一个人,无论是患者还是家属,都或多或少带着焦虑、疲惫和担忧。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病情和就诊流程上,对于周边环境的防备心降到了最低。 商家精准地抓住了这种心理脆弱性。一个急需袋子保护检查结果的人,根本没有心力去仔细分辨屏幕上的小字,更不会去怀疑一个摆放在公共服务区域的机器背后是否藏着陷阱。赵女士事后坦言,她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在医院里,总不会坑人吧?” 这种对公共机构的天然信任,恰恰被商家利用,成了最有力的“背书”。当医院为这类设备提供了场地,无论是有意合作还是无心默许,在患者眼中,它都成了医院服务的一部分。 有医院工作人员承认,这种机器对患者“确实有点干扰”,一不小心就会点错,但它依旧存在着。这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公共服务与商业行为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 发现自己被“套路”后,赵女士非常生气。她感到自己被欺骗了,这已经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一种尊严被侵犯的感觉。她立刻联系了那家保险公司的客服,要求退保并退款。 然而,维权之路远比想象的要曲折。客服人员非但没有爽快处理,反而极力劝说她保留这份保险,反复强调产品的种种好处。赵女士不得不强硬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反复重申自己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强制消费的。 整个过程耗费了她两天时间。直到第二次通话时,她以“再不解决就去投诉”作为最后的通牒,对方才终于松口,同意为她办理退款。为了要回这29.5元,她付出了远超其价值的时间和精力成本。 赵女士的经历并非个例。据了解,这类机器在全国已经铺设了上千台,渗透进多家医院。它们利用的正是“小额损失”的维权困境。很多人发现被扣了几十块钱,虽然生气,但一想到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沟通、去争执,可能就嫌麻烦而选择自认倒霉。正是这种普遍的沉默,纵容了此类行为的持续扩张。 从法律角度看,这种通过信息不对称和误导性设计诱导消费者开通付费服务的行为,已经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它将一项本应是便民的服务,异化成了一次不公平的交易。 然而,它造成的伤害远不止于此。当银行、车站、医院这些我们最信赖的公共场所,也开始布满需要步步为营的商业陷阱时,被侵蚀的是整个社会的信任基础。我们去医院是为了寻求帮助和慰藉,而不是为了跟一部领袋子的机器斗智斗勇。

0 阅读:64

猜你喜欢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