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郭沫若强行打开了万历皇帝的陵墓,没曾想,随后眼前发生的一幕,打得所有人都措手不及,得知消息后的周总理怒斥道:从此之后不能开掘帝陵! “他们这般举动,和盗墓贼孙殿英无异。”当得知郭沫若和吴晗是那起挖掘古墓的倡议者时,众人纷纷对二人指责起来。彼时,一场关于明定陵的考古发掘正在引发轩然大波。 1955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一职的郭沫若与吴晗携手,共同向国务院呈交了对明十三陵开展发掘工作的申请。他们最初的目标是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声称可能找到《永乐大典》的孤本。由于技术限制无法定位长陵地宫入口,最终改为发掘规模较小的定陵。 “我们必须打开它!这是研究明代历史的最好机会。”郭沫若在会议上激动地说。“可我们连基本的文物保护技术都不具备。”考古专家夏鼐忧心忡忡地反驳。 但反对意见没能阻止这场灾难性的发掘。1956年5月,定陵发掘工作正式开始。而当考古队终于推开定陵地宫那厚重的大门,瞬间,一场让人扼腕叹息的悲剧大幕就此拉开。首先出现在众人眼前的,是万历皇帝那件曾经光彩耀目的龙袍。它在与外界空气甫一接触,颜色迅速变得暗沉发黑,布料也开始片片碎裂。 再看那些曾精美绝伦的丝织品,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只留下曾经辉煌的一丝痕迹。而那本应备受珍视的金丝楠木棺椁,却被无知地视为“无用之物”,被随意扔到了一旁,完全不顾其承载的历史价值。 与此同时,地宫之中珍贵的字画、文献等文物,由于当时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在后续的时间里逐渐受损、毁坏,无数的历史信息随着它们的消逝而永远地沉入了时间的长河。更令人惋惜的是一声大喊,“快看,龙袍在消失。”一名考古队员惊恐地喊道。 现场一片混乱,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那一批跨越了400年岁月依然保存得相当完好的珍贵文物,竟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无可挽回地消逝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当这令人痛心疾首的消息传至中南海,周恩来总理瞬间怒不可遏,猛地一拍桌子,厉声斥责:“这简直荒谬至极,这是对历史的公然亵渎与犯罪。”随即,他迅速下达指令,紧急叫停了所有针对帝陵的发掘行动。 如今,定陵的悲剧已经成为中国考古界的反面教材。正是这次惨痛的教训,才让秦始皇陵、乾陵等重要的帝王陵墓得以保全。考古学家们也逐渐有了深刻的认知,真正意义上的考古绝非是满足猎奇心理或是进行掠夺式挖掘,而是肩负着对历史遗迹、文物的悉心保护与文化传承的重大使命。 在当今时代,我们理应从前车之鉴中获得启示,凭借不断进步的技术和日益完善的保护理念,全力以赴地守护那些珍贵的历史遗迹,使其得以完好地留存于世间。 信息来源: 央视网|《挖掘定陵:考古史上千古遗憾》 文|何夕 编辑|南风意史
林彪叛逃后,纪登奎为郑维山说情,毛主席:你头上的白头发少两根“主席,我觉得郑维
【1评论】【16点赞】